彎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1 / 2)

彎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原名弧菌病(vibriosis),是由彎曲菌屬細菌感染引起人和動物多種疾病的總稱。

各種動物(特別是牛、羊、雞)都能罹患此病,除可引起腹瀉外,還可造成牛、羊和犬的流產、不孕、乳房炎及禽類的傳染性肝炎等。

對人除可引起腹瀉和食物中毒外,也可造成流產、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肺炎和腦膜炎等全身性感染。

近年來,國內外從動物和人類分離到彎曲菌的報道日益增多。該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較廣,我國也有分布,目前該病已作為重要的人獸共患病而引起廣泛重視。

【病原】

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共分6個種及若幹亞種,引起動物和人類疾病的主要是胎兒彎曲菌(C.fetas)和空腸彎曲菌(C.jejuni),前者又分為兩個亞種,即胎兒亞種(subsp. fetus)和性病亞種(subsp.venerealis)。

彎曲菌的菌體纖細,呈螺旋形、撇形、S形和鷗形等多種形態,在老齡培養物中呈螺旋狀長絲或圓球形,運動力活潑。革蘭染色陰性,微需氧,對營養要求較高。在含10%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良好,於培養基內添加血液、血清,有利於初代培養。對1%牛膽汁有耐受性,這一特性可用於純菌分離。

彎曲菌對幹燥、陽光和一般消毒劑敏感,58℃加熱5min即死亡,在幹草和土壤中,於20~27℃可存活10 d,於6℃可存活20 d。

彎曲菌的抗原結構較複雜,已知的有O、H和K抗原。目前用於血清學分型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根據Penner依賴耐熱可溶性抗原建立的間接血凝分型法,空腸彎曲菌現已有60個血清型;根據Lior依賴不耐熱抗原建立的玻板凝集分型法,已有56個血清型。

據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空腸彎曲菌能產生3種毒素,即細胞緊張性腸毒素(cytotonicenterotoxin, CE)、細胞致死性膨脹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 CDT)、細胞毒素(cytotoxin, C)。

CE對熱敏感,56℃經30 min可使之滅活,在結構和作用機理上與大腸杆菌不耐熱腸毒素(LT)極為相似。CDT對熱敏感,胰酶也易使之失活,可使細胞內cAMP的濃度升高,但不及CE的作用強。C不耐熱,與出血性腹瀉的發生有關。有人從胎兒彎曲菌分離出內毒素,可誘導體溫升高,以培養液靜脈注射妊娠母牛可引起流產。

【流行病學】

胎兒彎曲菌胎兒亞種對人和動物均有感染性,可引起綿羊地方流行性流產、牛散發性流產和人的發熱,存在於流產胎盤及胎兒胃內容物,感染的人、動物血液、腸內容物及膽汁之中,並能在人、動物腸道和膽囊裏生長繁殖,其感染途徑是消化道。

胎兒彎曲菌性病亞種引起牛的不育和流產,存在於生殖道、流產胎盤及胎兒組織中,不能在腸道內繁殖,其感染途徑是交配或人工授精,迄今未見有人感染的報道。

患病動物和帶菌者是傳染源。豬、牛、雞和犬是最為常見的傳染源,牛可帶菌數月甚至更長。母牛感染胎兒彎曲菌後1周,即可從生殖道黏液中分離到病菌,感染後3周到3月,菌數最多。經過3~6月後,多數母牛可自愈,但某些母牛可長期帶菌。母羊感染、流產後,可迅速康複而不帶菌,其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不發生交配傳染。主要侵害綿羊,山羊很少發病。

動物感染空腸彎曲菌後,可引起綿羊流產、牛“冬痢”。被感染的動物常無明顯的症狀,並長期攜帶此菌,可隨糞便排菌,也可通過牛乳和其他分泌物排出,造成汙染。在屠宰豬、禽和加工過程中肉品被汙染,常易引起疾病暴發。雞和豬腸道中帶菌率相當高,特別是雞,可達50%~90%,已成為本病流行病學的一個重要問題。禽類感染本菌主要引起肝炎變化。

(一) 彎曲菌性流產

【臨床症狀】

公牛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精液和包皮可帶菌。母牛在交配感染後,病菌經10~14d侵入子宮和輸卵管中,並引起陰道卡他性炎,黏膜發紅,特別是子宮頸部分,黏液分泌增加,有時可持續3~4個月。同時還有子宮內膜炎,但臨床上不易確診。

妊娠母牛胚胎早期死亡並被吸收,出現返情,不少牛發情周期不規則。有的牛出現屢配不孕,但大多數母牛可以再孕。

有些母牛發生流產。流產多見於妊娠的第5~6個月,流產率5%~20%。往往有胎衣滯留現象。流產胎兒皮下組織的膠樣浸潤,胸水、腹水增量。

綿羊通常在妊娠後期發生流產。開始時,羊群中流產數不多,1周後迅速增加。流產率平均20%~25%,有的可高達70%。有的羊在流產前後生殖道有分泌物。大多數流產母羊迅速複愈,個別羊因死亡胎兒在子宮內滯留,導致子宮炎和腹膜炎而死亡。

【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