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他性腸炎
常見急性卡他性腸炎和慢性卡他性腸炎2種。
(1)急性卡他性腸炎(acute catarrhal enteritis)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腸炎類型,多為各種腸炎的早期變化,以黏膜發生急性充血和大量的漿液性、黏液性或膿性滲出為特征。
1.病因
卡他性腸炎病因很多,有營養性、物理性、化學性、中毒性、生物性因素等幾大類。
如飼料粗糙、黴敗、搭配不合理,飲水過冷、不潔,誤食有毒植物,抗生素長期大劑量使用等導致腸道正常菌群失調,黴菌毒素(如黃曲黴毒素)作用,發生於病毒性疾病(如豬瘟、偽狂犬病、細小病毒性腸炎、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病、牛黏膜病、犬細小病毒性腸炎、冠狀病毒感染)、細菌病(如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雞白痢、傷寒、副傷寒、禽霍亂、小鵝瘟)及寄生蟲病(如畜禽蟈蟲病)。
2.病理變化
眼觀,腸黏膜腫脹、潮紅充血,充血可為彌漫性或局限於某段腸黏膜;黏膜表麵附有大量半透明無色漿液或灰白色、灰黃色黏液,腸壁孤立淋巴濾泡和淋巴集結腫脹,形成灰白色結節,向腸黏膜表麵突起。
鏡檢,黏膜上皮變性、脫落,杯狀細胞顯著增多,黏液分泌增多。
黏膜固有層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並有大量漿液滲出和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及數量不等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出血性變化。
當有化膿性細菌(如鏈球菌、綠膿杆菌等)感染時,可形成大量膿性分泌物被覆於腸黏膜表麵,黏膜上皮壞死,大量多形核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壞死變化嚴重,可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崩解。
冠狀病毒是近幾年來臨床上引起仔畜腹瀉常見的病原體之一,常常引起仔豬、犢牛、犬等動物發生嚴重的急性腹瀉。
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哺乳仔豬腹瀉包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尤其是流行性腹瀉,近幾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出生1周以內的仔豬,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占到整個病毒性腹瀉的90%以上。
眼觀可見小腸充血、出血、黃染、鼓氣,胃內充滿大量未消化的乳凝塊,由於該病毒的腸道毒性強,死亡特別常見,特別是1周內的仔豬,病死率幾乎百分之百。
冠狀病毒感染除了引起小腸炎症之外,還能導致結腸炎,主要表現為腸上皮細胞脫落,然後被幼稚的鱗狀上皮取代。
隱窩腔常含有細胞碎片,隱窩細胞局部增生,固有層內大量的炎性細胞浸潤。
通常情況下,急性卡他性腸炎的早期,其滲出物為漿液性,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黏液性,如果有化膿性細菌感染,則轉化為膿性。
急性卡他性腸炎因病變損傷相對比較輕微,因此,隻要及時除去病因和正確治療,易於痊愈;部分病例因病程過久或治療不及時,則可轉為慢性卡他性腸炎。
(2)慢性卡他性腸炎(chronic catarrhal enteritis)
多數是由急性卡他性腸炎發展轉變而來,以腸黏膜表麵被覆黏稠黏液和組織增生為特征。
①病因
如果是由急性卡他性腸炎發展而來的,則病因與急性卡他性腸炎相似。
一些腸道寄生蟲病,肝髒、心髒疾病所引起的長期淤血也可導致慢性卡他性腸炎。
②病理變化
眼觀,腸黏膜表麵被覆灰黃色、黃綠色、黑褐色黏稠的黏液,腸壁肥厚或變薄。
鏡檢,間質增生,固有層增厚,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組織增生,增生旺盛時可見核分裂象,陳舊性病變由於結締組織增生壓迫腺體導致腺體體積縮小和數量減少,再加上結締組織的收縮作用,使腸壁變薄,腸絨毛也發生萎縮。
2.出血性腸炎
出血性腸炎(hemorrhagic enteritis)是以腸黏膜損傷嚴重,有明顯出血的一種腸炎。
(1)病因
其發生的原因以病原微生物感染為主,如炭疽、急性豬瘟、非洲豬瘟、急性豬丹毒、仔豬紅痢、豬痢疾、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產氣莢膜梭菌感染、犬細小病毒性腸炎、羊腸毒血症、雞新城疫、禽霍亂、禽流感等。
少數寄生蟲也能引起,如畜禽的球蟲病,球蟲是一種宿主特異性和組織特異性的原生動物,它們是專性胞內病原體,常引起雞、犬、貓和牛的出血性腸炎。
此外,劇烈的應激反應也能引起腸道出血。
(2)病理變化
眼觀,腸黏膜腫脹,有點狀、斑塊狀或彌漫性出血,表麵覆蓋多量紅褐色黏液,血管破壞嚴重時可形成暗紅色血凝塊,嚴重時漿膜表麵都成暗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