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屍體剖檢的步驟
為了全麵而係統地檢查屍體所呈現的病理變化,屍體剖檢必須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順序進行。
但考慮到各種家畜解剖結構的特點、器官和係統之間的生理解剖學關係、疾病的特性、送檢的病料以及術式的簡便和效果等,每種動物的剖檢方法和順序既有共性又有獨特之處。
在了解送檢動物各種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剖檢目的。
根據病料的情況及所懷疑的疾病,決定致死方法(如果送檢的是活畜)和采樣的針對性,然後再在合適的地點進行屍體剖檢。
因此,剖檢方法和順序還有一定的靈活性。通常采用的屍體剖檢的步驟如下:
(一)接收病料
這是診斷者或剖檢者與畜主的第一次接觸。
為達到其診斷目的,診斷者需要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有關的情況,包括:
群體狀況、臨床症狀、發病率、死亡率、用藥情況、動物的免疫情況、來源、環境、地理位置、氣候、飼養、管理等等。
為避免接收病料時,收集的材料(問診)不完全,臨床上多根據本單位的情況製定表格。
(二)臨床症狀及屍體外部檢查
如送檢的是活畜,應先進行臨床症狀檢查並做好記錄。
如送檢的是死亡動物,則在接收病料後直接進行外部檢查。
它可以為診斷提供重要線索,還可為剖檢的方向給予啟示;有時還可以作為判斷病因的重要依據(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痘等)。外部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1.屍體概況
畜別、品種、性別、年齡、毛色、特征、體態等。
2. 營養狀態
可根據肌肉發育情況、皮膚和被毛狀況來判斷。
3.皮膚
注意被毛的光澤度,皮膚的厚度,硬度及彈性,有無脫毛、褥瘡、潰瘍、膿腫、創傷、腫瘤、外寄生蟲等,有無糞泥和其他病理產物的汙染。
此外,還要注意檢查有無皮下水腫和氣腫。
4.天然孔(眼、鼻、口、肛門、外生殖器等)的檢查
先檢查各天然孔的開閉狀態,有無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性狀、量、顏色,味和濃度等。其次注意可視黏膜的檢查,著重黏膜色澤。
5.屍體變化的檢查
家畜死後舌尖伸出於臥側口角外,由此可以確定死亡時的位置。
此檢查有助於判定死亡的時間、位置,並與病理變化相區別(檢查項目見屍體變化)。
(三)活體采樣及致死動物
按照采樣的原則及其方法在致死動物前采集血樣、分泌物、排泄物、體表寄生蟲等。
根據發病係統不同、檢驗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致死動物。
主要有放血致死、靜脈注射藥物致死、人造氣栓致死、斷頸和斷延髓五種方法。
(四)內部檢查
內部檢查包括剝皮、皮下檢查、體腔的剖開,內髒的采出和檢查等。
1.剝皮和皮下檢查
為了檢查皮下病理變化,在剖開體腔以前先剝皮。
注意檢查皮下有無出血、水腫、脫水、炎症和膿腫等病變,並觀察皮下脂肪組織的多少、顏色、性狀及病理變化的性質等。
2.暴露腹腔和腹腔髒器的視檢
按不同的切線將腹壁掀開,露出腹腔內的髒器。
立即視檢腹腔液的數量和性狀、腹腔內有無異常內容物、腹膜的性狀、腹腔髒器的位置和外形、橫隔膜的緊張程度、有無破裂等。
3.暴露胸腔和胸腔髒器的視檢
剖開胸腔後,觀察胸腔液的數量和性狀,胸腔內有無異常內容物,胸膜的性狀,胸腔器官的位置及外形等。
4.腹腔髒器的采出
腹腔髒器的采出與髒器的檢查,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先采出後檢查。
包括胃、腸、肝、脾、胰、腎、腎上腺等的采出。
5.胸腔髒器的采出
為使咽、喉頭、氣管、食道和肺聯係起來,以觀察其病變的互相聯係,可把口腔、頸部器官和肺髒一同采出。但大家畜一般分別采出。
6.口腔和頸部器官的采出
先檢查頸部動脈、靜脈、甲狀腺、唾液腺及其導管,頜下和頸部淋巴結有無病變。然後采出口腔和頸部的器官。
7.頸部、胸腔和腹腔髒器的檢查
為保持髒器原有的濕潤度和色澤,最好在采出當時進行檢查。
如果采出過久,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髒器的濕潤度和色澤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使檢查發生困難。
但是,邊采出邊檢查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也常感不便,因與病畜發病和致死原因有關的病變有時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