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知識點(2)(1 / 2)

第三節 血栓形成

概念:

在活體的心髒或血管腔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

一、血栓形成條件和機製

1.三個條件

(1)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2)血流狀態改變

(3)血液凝固性增高

1.1 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最重要、最常見)

1.1.1 導致血栓形成的機製:

①激活凝血因子 XⅡ

②激活凝血因子 VⅡ

③激活血小板

1.1.2 內皮細胞損傷後,暴露出內皮下的膠原纖維,膠原纖維可激活凝血因子 XⅡ啟動內源性凝血過程

1.1.3 損傷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組織因子激活凝血因子 VⅡ,啟動外源性凝血過程

1.1.4 血小板與內皮下的膠原纖維接觸活化,血小板活化後粘附於內皮下的膠

原纖維上,血小板彼此黏集成堆,凝血酶將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使血小板堆黏附於內膜表麵,成為血小板血栓。

1.2 血流狀態的改變

①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細胞成分在血流的中軸流動(軸流),外圍是一層血漿帶(邊流),即使內皮細胞受損也不容易形成血栓。

②當血流緩慢或血流產生漩渦時,血小板得以進入邊流,增加了和血管內膜接觸機會。

1.3 血液凝固性增高

體液大量丟失,血液濃縮,血小板相對增多,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二、血栓形成的過程及血栓的形態

血栓的幾種類型:

1.白色血栓:①即血小板血栓。纖維蛋白使血小板粘附於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不易脫落。

②血小板血栓外觀灰白色,質地較堅實,稱為白色血栓。

③光鏡檢查,白色血栓呈淡紅色,均勻一致,無結構。

2.混合性血栓:白色血栓形成後,血流變慢,出現漩渦。血小板凝聚與紅細胞凝集交替進行。形成白色與紅色條紋交替的層狀結構,稱作混合性血栓。

3.紅色血栓:混合性血栓阻塞官腔,血栓下血流緩慢,停止,血液凝固而形成。

眼觀呈暗紅色,新鮮的紅色血栓濕潤,有一定的彈性,與血凝塊相似,陳舊的紅色血栓水解被吸收,變得幹燥無彈性。

白色血栓→混合性血栓→紅色血栓

4.透明血栓:①微血栓主要發生在毛細血管內,隻能在顯微鏡下見到。

②光鏡下,微血栓主要由纖維蛋白構成。毛細血管內充滿紅色,均質無結構的透明物質。

血栓與血凝塊區別

⑴血凝塊 ⑵血栓

表麵 ⑴光滑、濕潤 ⑵無色澤,幹燥

質點 ⑴有彈性,柔軟 ⑵無彈性,較硬

色澤 ⑴均勻一致,暗紅色 ⑵白色,紅白相間

聯係

⑴與血管不粘連,易剔除

⑵與血管壁緊密相連不易剔除

三、血栓的結局

1.軟化、溶解、吸收:

①纖維蛋白溶解酶(纖維酶)降解纖維蛋白,將血栓溶解。

②血栓內的白細胞崩解,釋放蛋白分解酶使血栓溶解。

③小的血栓可完全被溶解、吸收。

2.機化與再通:

①血栓機化:血栓形成後,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從血管壁血栓附著。

向血栓裏麵生長,形成內芽組織,逐漸取代血栓,血栓。

發生機化

②再通:血栓部分被溶解,吸收,內部出現裂隙,血管內皮細胞覆蓋裂隙表麵,形成新的血管。

在血栓機化過程中,血栓中新生的毛細血管互相溝通。

3.鈣化:血栓內鈣鹽沉著,形成堅硬的鈣化質塊。在靜脈內稱靜脈石,動脈內稱動脈石。

四、血栓對機體影響

1.有利方麵:止血,在破裂口處形成血栓,起止血作用。

2.不利方麵:

(1)

①阻塞血管腔

②靜脈血栓引起局部淤血

③動脈血栓未免受阻塞,引起缺血

④完全阻塞,引起梗死

(2)形成心瓣膜病,心瓣膜上的血栓機化引起瓣膜粘連肥厚,皺縮,變硬,造成瓣膜關閉不全或瓣膜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