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11)(1 / 2)

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1.細菌分類地位

1.1 分類地位:原核生物界

1.2 分類單元:

①細菌分類的層次與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②在細菌種,常用屬和種。

1.2.1

屬:

①生物學性狀相近、關係密切的若幹菌種組成一個菌屬。

②具有共性的若幹種的組合,應與其他屬有明顯的差異。

③不同屬之間的 16S rRNA 序列有較大的差異,但目前尚無量化標準。

1.2.2

種:

①細菌分類的基本單位。生物學性狀基本相同的細菌群體構成一個菌種。

②同一菌種的各個細菌,雖性狀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麵仍有一定差異。

③亞種:同一菌種各個細菌,某些方麵仍有一定的差異,可再分成亞種。

型:

①“型”常用於亞種以下的細分。

②是同種之間在某些特殊性質上有區別的細菌。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像亞種那樣顯著。

③按抗原結構的不同,可將細菌分成多種不同的血清型。

1.2.3 菌株:

①人們把不同地區或不同實驗室分離到的具體菌種稱為菌株。

②一旦菌株發生變異,均應標上新的菌株名稱。

③當進行菌種保藏,篩選或科學研究時,在進行學術交流或發表論文時,在利用菌種進行生產時,都必須同時表明該菌種及菌株名稱。如:DH5a 菌株、BL21(DE3)菌株等。

2.細菌的命名

①命名原則:據國際細菌的命名法規,采用拉丁文雙名法。

②每個菌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前一字為屬名,用名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後一字為種名,形容詞,第一個字母小寫。

③一般屬名表示細菌的形態或發現或有貢獻者,種名表明細菌的性狀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

④整個屬名和種名在出版物中應排成斜體。

⑤中文的命名次序與拉丁文相反,是種名在前,屬名在後

eg: Staphylococcus aureus(屬名 種名)

金黃色葡萄 球菌(種名 屬名)

Escherichia coli(屬名 種名)

大腸埃希菌(種名 屬名)

3.細菌分類鑒定的標準

①按表型特征分類法(陳舊培養基會使性狀發生改變)。

②種係發生關係鑒定

(1)測定 DNA 中(G+C)mol%

(2)核酸雜交法

(3)16s RNA 寡聚核苷酸序列

4.細菌的分類方法:

①條目分類法

②數值分類法

5.細菌的分類體係

①《伯吉氏係統學手冊》

②《原核生物》

③國際係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誌(IJSEM)。

④國際著名的菌種保藏機構。

6.細菌的鑒定

①先獲得細菌純培養物,明確其是否具有致病性,若是致病菌及時做藥物敏感試驗。

②鑒定一般采用形態學觀察作初步鑒定,含革蘭染色,莢膜,鞭毛,運動性觀察等。

③然後進行生化試驗、血清學試驗作進一步鑒定。

④也可進行 16S rRNA 序列擴增測序,將測到的序列與 GenBank 中已知的細菌序列相比較,根據親緣關係遠近最終確定種屬。一般來說,90%以上的同源性就可確定到屬,確定到種的可能性很小。

病料采集 (塗片、染色、鏡檢)

分離培養(觀察培養特征、塗片、染色、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