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28)(1 / 2)

第一節 立克次體

1.概述

①立克次體是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小型革蘭陰性原核單細胞微生物,為紀念發現落基山斑點熱源病原體的美國醫生 H.T.Ricketts 而命名。

②1934 年,我國科學工作者謝少文首先應用雞胚培養立克次體成功,為人類認識立克次體做出巨大貢獻。

③它在形態結構和繁殖方式等特性上與細菌相似,而在生長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是一類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④此類微生物引起人和動物立克次體病(如 Q 熱、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的病原體。

2.生物學特性

2.1 形態染色

①細胞多形,但主要是球杆狀。

②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除貝斯柯克斯體外,均不能通過細菌濾器。

③有類似 G-細菌的細胞壁結構和化學組成。

(1)革蘭染色陰性

(2)姬姆薩染色呈紫或藍色

(3)馬基維洛法染成紅色

2.2 培養特性

①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②專性細胞內寄生。酶係統不完整,需依賴於宿主細胞提供的輔酶。

③不能再人工培養基上繁殖。

④常用動物接種、雞胚卵黃囊接種以及細胞培養等法培養立克次體。

2.3 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

①對熱敏感。室溫數小時喪失活力。

②對一些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金黴素)敏感。

③但對磺胺藥不敏感且反而有促進立克次體生長的作用;不能用於治療。

④對幹燥及低溫的抵抗力較強。

3.致病性與免疫性

①立克次體病多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獸共患,節肢動物是其傳播的媒介。

②致病物質:內毒素和磷脂酶 A。

③多寄生於網狀內皮係統、血管內皮細胞或紅細胞。

④抗感染免疫是以細胞免疫為主,以體液免疫為輔。

4.分類

立克次體目:立克次體科、乏質體科

立克次體科:立克次體屬、東方體屬、魚立克次體屬

乏質體科:艾立希體、可厥體屬、貝斯柯克斯體、沃巴體屬

貝斯柯克斯體

①柯克斯體屬唯一成員,原名貝氏立克次體。人獸共患病原16S rRNA 的序列分析表明貝氏柯克斯體與軍團菌關係相近。

②慣稱 Q 熱立克次體,原名貝氏立克次體,引致 Q 熱,該病於1935 年在澳大利亞首次發現,目前廣泛存在於世界許多國家。

③我國於 1950 年發現 Q 熱

5.微生物學檢查

分離必須在 BSL-3 實驗室中進行

第二節 衣原體

1.概述

①是一類具有濾過性、嚴格細胞內寄生,並經獨特發育周期 (雖然一分為二繁殖)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體的革蘭陰性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②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體病。曾被認為是一種“大型病毒”後確定這類微生物與立克次體很相似,在許多特性上與病毒截然不同。

③因此,衣原體是一類介於立克次體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2.分類

衣原體目:副衣原體科、衣原體科、西氏衣原體科、沃氏衣原體科

3.衣原體的主要特性

①細胞是革蘭陰性,圓形或橢圓形。

②含 DNA 和 RNA 兩種核酸以及核糖體。

③具有由黏肽組成的細胞壁,其結構和組成類似於革蘭陰性菌,但胞壁酸缺少或隻含微量。

④專性細胞內寄生(致病特性越來越接近病毒),而不能在細胞外生長繁殖,雖有較複雜的、能進行一定代謝活動的酶係統,但不能合成帶高能鍵的化合物,必須利用宿主細胞三磷酸鹽和中間代謝產物作為能量來源。

⑤有獨特的發育周期,並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⑥各種衣原體表現不同的組織嗜性和致病性,不同的衣原體必須通過不同細胞特異性受體,才能發揮特意吸附。

⑦對某些抗生素敏感。如磺胺類可抑製生長。

4.形態染色及發育周期

①衣原體在宿主細胞內生長繁殖時,可表現獨特的發育周期。

②在形態上可分為個體形態和集團形態兩類:個體形態又有大、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