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庾元規決疑定計 蘇子高施威謀兵(1 / 3)

蘇峻反了!

如今的建康城可謂是人心惶惶。

就在幾個月前,曆陽太守,冠軍將軍蘇峻還是晉室全權委任在江北方麵的經略大員。可如今,這個朝廷倚重的邊將卻成為了國都建康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威脅,就如同一把利刃,劍鋒所向,直指建康。

自王敦之亂平息後,晉室元氣大傷,長江以北的防線已經無法顧及。再加之北方的局勢越來越亂,南渡的流民也越來越多,大量湧入的外來者使得南方族裔越發的不滿。為了彌補矛盾,明帝時索性將江北的經略委派給前線將帥,讓他們自籌糧草兵員,收納流民。在朝廷看來,這算得上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既能讓他們給北來的難民以棲身之所,另一方麵也能利用他們來抵擋趙國羯族軍隊的進攻,讓朝廷多幾天安生日子。

在這樣的方針下,荊州的陶侃(陶侃,字士衡),壽春的祖約(祖約,字士少,祖逖胞弟),以及曆陽的蘇峻(蘇峻,字子高)便成為了朝廷倚重的前線大員。這幾個人駐紮在晉室破碎山河的最前線,為朝廷鞏固疆土的同時,也逐漸積攢著自己的勢力。

其中尤其以蘇峻最為難纏。

這一點,作為如今朝內第一人的中書令,同時也是皇帝親舅舅的庾亮心知肚明。(庾亮,字元規)

此時間的庾亮和弟弟庾翼(庾翼,字稚恭)站在建康城外牆的城樓上,庾亮眉頭深鎖地看著江北的方向,似是在思考什麼。庾翼則是一言不發的站在哥哥的旁邊。

“啟稟大人,王太保(王導,字茂弘),卞尚書令(卞壼,字望之)求見。”

侍衛的通稟打斷了庾亮的思緒。

庾亮緩緩地說道:“請吧。”

“是!”

侍衛退了下去,沒多久,王導和卞壼,兩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相互搭著手走上城樓。一旁的庾翼見狀,連忙上去攙扶,而庾亮卻始終一動不動,眼神掃了一眼兩人,又全然看向江北。

王導和卞壺爬上城樓,喘著粗氣地整肅衣冠。

一旁的庾翼連忙恭敬地朝著二位老臣行禮。

“太保大人,尚書令大人,晚輩有禮了。”

“稚恭不必多禮。”王導客氣的示意庾翼起身。

與庾翼的謙恭有所不同,不遠處眺望江北的庾亮卻依然不為所動,裝作沒有發現王、卞二人上來一樣。

雖然如今的庾亮手握實權,但按照朝廷體製,王導和卞壼的職銜爵位都比庾亮要高,況且在他倆麵前,庾亮也算是晚輩。

王導卻也不在意庾亮的無禮,而是打趣地問道:“中書令如今還有心思看江景麼?”

“哦,原來是太保大人和尚書令大人來了,庾亮怠慢了。”

庾亮這時才假裝看到王導和卞壼,拱手揖禮。

卞壼也來不及指責庾亮的怠慢,而是急切地問道:“中書令,蘇逆已經過江,抵達陵口,五萬叛軍馬上就要到覆舟山了。朝廷為什麼沒有絲毫的反應!”

“朝廷抽調軍備都需要時間。”庾亮平靜地說道。“二位何必這麼著急呢?”

“著急?”卞壼有些生氣。“當時蘇峻剛剛起兵的時候,太保的司徒司馬陶恭淵就曾經力勸中書令,趁著蘇逆未到之前,派兵阻截阜陵並守住陵口,如此即可令叛軍不能渡江,又可給朝廷以充足的時間調集外地兵馬,從而形成兵力優勢一戰決勝。可中書令偏偏不聽,如今蘇逆平安渡江,兵鋒直指建康,中書令反而埋怨我等著急了?”

“進軍阜陵意味著深入敵境,這是在冒險。”庾亮卻並不生氣,依舊平靜地說道。

“那中書令也該調兵守住陵口,然後——”還沒等卞壼說完,王導便打住了他,朝著卞壼使了個眼色,又搖了搖頭。

王導心裏清楚,既然已經發生了,相互詰責也已無濟於事。

“仲尼說過:‘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為今之計,還是先討論退兵之策吧。”

“不勞二位費心了。”這次換庾亮先說話了。

“覆舟山後便是石頭城。此城自東吳時期便開始建造。經營多年,固若金湯,我以三萬人守此地,諒他有十萬之眾也難以挺進。”庾亮頗為自信,笑著地看著王導和卞壼。

“敵軍攻城,我軍堅守,久攻不克,敵軍必然增援。那時再使除一路奇兵,渡江截斷叛軍糧道和歸路。而我駐紮石頭城的兵馬以逸待勞突然殺出。屆時,蘇峻的兵馬豈不成了甕中之鱉?”

說完,庾亮的眼睛又看向了江北。他對自己的計劃十分自信,每一步都仿佛在自己的股掌中謀劃多時。此時的庾亮,他的心思早已不關注眼下的戰事,而把目光投放到更廣大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