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眾對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討論度越來越高,但很多人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有限。
心理疾病的話題我們都不陌生,可你知道心理健康有哪些標準嗎?心情壓抑是心理不健康嗎?不敢大聲說話是有心理疾病嗎?
如果說你也有類似的疑問,那就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了。
心理學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有以下標準,智力水平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礎;能正確認識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標準;人際關係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標準還有生活平衡積極;社會適應良好;情緒樂觀向上;意誌行為健全;人格統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等。
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想要判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隻需要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感到不適或痛苦。如果有,往往是跟其中一條或幾條標準發生了衝突。
例如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可能是沒有充分了解自己;感到孤獨寂寞的人,可能是在人際關係上出了問題。
有心理健康問題,就是得了心理疾病嗎?
當然不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的中間存在一個灰色的緩衝區域,被稱為健康灰色區域。
大部分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沒有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也就是處在健康灰色區中,像做事拖延、不夠努力、害羞等看似與心理問題無關的微小痛苦,其實都屬於心理健康的範疇。可以通過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得到改善。
那麼,什麼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心理谘詢呢?如果這個問題讓你覺得痛苦和難以解決,那就需要心理谘詢了。
你可能認為,隻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谘詢,其實不然,心理谘詢的對象主要是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但沒有明顯心理異常的人,因為這些人有想改變的意願。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根據心理谘詢師的指導來完善自己。當你因為某件事悶悶不樂而想要傾訴,不知如何選擇或壓力過大時,都可以選擇心理谘詢。就像感冒了需要及時吃藥一樣,我們也應該及時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及時找到解決辦法,它不僅能幫你消解痛苦,還能幫你實現自我,從而享受幸福快樂的美好人生。
如何區分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
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危機和挑戰,尤其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時常感到焦慮和抑鬱。我是不是有病?我需不需要做心理谘詢,需不需要去醫院看病?這些困惑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心理健康狀態的關注。那怎麼才能判斷自己是否健康呢?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分為心理正常。心理異常兩大範疇。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沒病或有病。心理正常範疇內,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兩大類。
心理不健康並不等同於心理異常,偶爾因現實原因感到抑鬱、焦慮並不等於你患病了,隻是存在心理困擾,現實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問題,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心理健康。
如何判斷心理異常呢?有三個判斷原則。
第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比如一個人毫無根據地認為自己聽到別人議論他,說他的壞話就堅信有人害他、攻擊他。常常感到莫名的憤怒,痛不欲生。這種脫離實際的妄想就是典型的主客觀不協調的表現。
第二、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知、情、意、行、協調一致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整體性表現,心理過程一致表現為內心體驗與環境的一致,如該笑的場合就笑,該哭的場合就哭。兒子結婚辦喜事喜氣洋洋,已故親人辦喪事痛哭流涕,這就是情感與所處的環境協調一致。相反,該哭不哭,該笑不笑,這就是反常病態的。
第三、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明了人格的相對穩定性,若一個人沒有明顯的外界因素就出現性格的反常,如平素開朗外向,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觸人,我們認為他的性格穩定性被破壞了。這是反常的。
因此,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心理異常,避免陷入誤區。比如沒問題也說自己有問題,總是懷疑自己心理不正常。或者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是卻不承認。除此之外,要知道正常和異常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不是絕對的,因為心理疾病不像生理疾病。可以通過身體檢查指標進行判定,與其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不如尋找專業的心理谘詢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