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內向,這樣的性格能改變嗎?
人前不敢說話,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都會支支吾吾。因為不愛表達自己,錯過了很多機會,想要改變又不知從何下手。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曆,你可能想問,這樣的內向性格可以改變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性格內向和表達能力不好,不能嚴格劃等號。艾森克將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內向性格的人,言語、思維和情感通常指向自己。所以有一些特殊的對內的特質表現,並不代表表達能力不好。相反,很多性格內向的人,思維縝密,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隻不過他們不喜歡經常性地、無目的地表達自己。
第二,內向性格本身並沒有好壞之說,隻是會有不同的特質表現,如果你覺得自己內向卻又不太認同自己的這些特質表現,這可能說明你並不內向,隻是由於一些認知偏差,缺乏對應的環境,不具備溝通技巧等原因讓你表現的內向,假如你隻是不太會表達,那大概率是因為你缺乏表達訓練,不能讓內向的性格背鍋。有很多外向的人在公共場合講話時也會緊張,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時也會支支吾吾。所以找到導致自己看起來內向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改變。你的內在特質和外在表現就會逐漸統一起來。
那如果真是內向性格,可以改變嗎?如果要徹底改變性格,必須徹底改變認知模式,這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有時候需要通過外力推動。如果隻是微小改變那還是可行的,人格心理學家哈德森曾做過一項研究,要求想要變得外向的人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紹,結果發現完成任務的人越多,性格上發生的改變就越明顯。性格會影響我們的行動,這一實驗卻證明了我們也可以用行動影響性格。
學習溝通技巧,練習表達方式,或是做幾次公開發言,都能讓你內向的性格做出改變。但這種改變隻能是在原有性格內核上的微調,即內向的人通過練習適應不同的社交場合。但這也隻是讓他們看起來更外向而已,他們關注內心,從內心獲得能量的本質很難在短期改變。
人格具有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一部分來自遺傳,一部分來自我們的成長經曆。如果說遺傳是一顆人格的種子,後天的成長經曆就是澆灌它的養料。種子或許注定了你長不成一株國色天香的牡丹。但你卻能讓自己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長成鬆柏,盤踞山穀,傲立險崖,有自己一番獨特的風采。
內向的人更容易得心理疾病嗎?
人們似乎普遍認為內向的人更容易得心理疾病,他們少言寡語,喜歡獨處,總讓人擔心,是不是有事兒都壓在心裏一個人承擔,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出現這種想法是因為對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內向型性格了解不夠全麵。整體來說,心理疾病的成因是多樣的,內外向性格在其麵前不分好壞一視同仁,內向型性格有其獨特的特點與優勢。
首先,內向性格的人喜歡向內探索自我。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關注內在感受,他們自我意識強烈,經常反思自我。
其次,他們注重交友質量,而不是數量,比起許多泛泛之交,他們更渴望一兩個知心好友。在集體中社交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耗費精力的負擔,獨處才是他們習慣的狀態,在獨處中休息,在寂靜中思考。
最後,他們的想象力通常也十分豐富,如果你有幸走入內向者的心門,會發現那裏的奇妙天地並不輸給外界的廣闊無垠。所以,擔心他們因不與人交流而產生心理疾病,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他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並不來自他人。向自己傾訴,反而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消化情緒。
內向的人不一定沉默寡言,也不一定都是社恐,他們與人交往時可以落落大方,隻是很少主動出擊,從外在表現來看,很難斷定一個人究竟是外向還是內向。在酒桌上侃侃而談的人,可能更傾向於從內心獲得力量,而在聚會上害羞靦腆的人或許渴望著與他人多多交流。比起真正內向的人,這種假內向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因為他們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取力量,卻又被社交技能或心理障礙所限製,長此以往便會感到失落,沮喪,進而誘發心理疾病的產生。
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必為了迎合社會強行改變自己,內向的人有其獨特的行事方式,也有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世界不僅需要敲鑼打鼓的熱鬧場麵,有時安靜中也能爆發出振聾發聵的驚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