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美音樂大獎是美國國家錄音與科學學會舉行的一個年度大型音樂評獎活動,被譽為“音樂界奧斯卡”,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大獎之一。音樂界的格萊美就如同電影界的奧斯卡一樣,雖然毫無疑問地打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但世界各地的多數音樂人仍以能夠捧得那架老留聲機(格萊美獎品)為榮。為什麼?
是因為它權威、公正和影響廣泛。
美國錄音學會是一個由眾多資深音樂人組成的機構,已在美國各地設置了12個地區分會和一個製作人與工程師分會,目前會員超過萬人。歌唱家、演奏家、詞作者、作曲家、指揮、攝影、解說詞作者以及音樂錄像片製作人等15類專業人員均可申請擔任評委,但隻有那些至少已有6件作品出版發行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此職。沒有真才實學和對音樂事業缺乏執著追求的人一般是進不了評委會的。由如此眾多資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委會理所當然地會受到音樂愛好者的信任。
而且,它的評選有一套十分嚴格的製度和程序。被推薦的作品必需選自當年。作品推薦上來後,首先要經過來自音樂界各領域的150多名專家篩選和資格確認,而後進行分類。除需由特別提名委員會投票的作品外,初選合格的作品要全部送交評委進行第一輪投票。但每個評委隻能從其中挑選自己專精的9項進行投票,當然他們還要投票選出當年的年度唱片、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和年度新人4個獎項。初評後的名單再交評委進行第二輪投票,每個評委的投票權除4個基本獎外,隻能選擇8個獎項進行投票。這些嚴格的措施有效地保證了評選的公正性。
再且,格萊美原本刻板的頒獎儀式漸漸發展成豐富多彩的音樂節目,還向全球直播,每年吸引全球上百個國家的十數億觀眾收看,成為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頒獎典禮。
因此,世界各國明星紛紛趨之若鶩,渴望登上格萊美的舞台,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認識他們,肯定他們。從而走紅世界,讓他們的唱片熱賣。
參加格萊美這個活動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為了通過這活動、透過電視讓全球所有的觀眾,認識黛安妮,認識他周通,認識小霸王。這是宣傳他小霸王最快最捷徑的方法,而且還是免費,周通又豈能錯過。
格萊美的舉辦點不是在洛杉磯,便是在紐約,此次正是在紐約的無線電城音樂大廳舉行。偌大的大廳數萬的座位五一空席,可是人山人海、一片沸騰啊!
在民謠歌手保羅·西蒙諧趣幽默的主持下,觀眾、歌手們是爆笑連連。很快,格萊美已經接近尾聲。
一切如前世所知一樣,
流行靈魂女歌手兼喜劇皇後BetteMidler(貝蒂米勒),憑著她的一首歌曲叫“TheRose”第一次獲得了一個最佳女歌手獎的稱號;
KennyLoggins(肯尼羅根斯)則勇奪得最佳男歌手的獎杯;
鋼琴歌手BillyJoel(比利·喬)因在專輯《玻璃房》中出色表現而榮獲當年的最佳搖滾男歌手獎。
獲得當年最佳搖滾女歌手獎稱號的藝人是PatBenatar(佩.班娜塔),她走紅的曲目是“CrimeofPassion”。
當然,最大的贏家是ChristopherCross,他一人包辦了年度單曲、年度最佳歌曲、年度最佳專輯和最佳新人這四項大獎
第二十三屆(1980年度)格萊美獲獎名單,如下:
最佳爵士男藝人:GeorgeBenson《Moody‘sMood》;
最佳R&B男藝人:GeorgeBenson《GiveMeTheNight》;
年度最佳唱片:ChristopherCross《Sailing》;
年度最佳專輯:ChristopherCross《ChristopherCross》;
年度最佳單曲:ChristopherCros《Sai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