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消失而停止轉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小世界;
或許在某個時間段有人在不經過你的同意就闖進了你的小世界,也或許在某個時間段,他又不打招呼就直接離你而去。
菇涼的生活仍在繼續著,每天都在努力的衝戰著高考,周末的時候要麼直接住宿舍,要麼就跟同學回家,從那一次回去之後,菇涼就再也沒回家過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句話不無道理,在這個小鄉鎮裏麵,高三隻有三個班級,兩個文科班,一個理科班,菇涼學的是理科。
在班上的排名就直接是學校的排名啦,而對於理科班的總人數,也就是一百五人左右,理科的人數更加的少,一個班也就是六十人多一些,相當於整個高三也就是三百人不到。
而大多數隻是混個文憑,並沒有說真正的想去上大學,準確說並沒有說想依靠這個高考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
在村裏,一個高中文憑足以讓這個家族的人在整個村裏抬頭走路啦。
他們的思想隻是覺得,能認識兩個字,算錢的時候不至於被騙就已經很不錯啦。
因此班上的2/5的同學隻想著上完高中就不讀書,1/5的人想著考個大專能上就上,不能上也不影響自己以後的未來;
還有1/5的人知道自己是可以上大專,但是想衝刺本科的,還有1/5的人想著自己一定要考上本科,因為隻有本科出來的路才比大專好走的多。
這不僅僅是一個班同學的想法,這可是代表著整個學校的想法,雖然在21世紀,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甚至高中也開始不收費了,但是依舊是沒有多少學生來上高中。
他們的說出的最多的話依舊是“多年以後,大學生不都是給小學生打工嗎?”
這句話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的學習道路,有得父母因為這句話,就斷送了一些想上學的孩子的路,也有的因為這一句話,他們覺得自己的出路不一定是高考;
因此從初一到高三,每升一個年級,就少好幾個人,那隻是一個班的所少的人數,那一個學校一年少一兩百人那是見怪不怪的。
菇涼初一的時候是72個人,一共8個班,到高三年級的學校總人數不到三百,對於這人數的變化,菇涼是非常的深有體會,因此菇涼從初一就開始在這個學校上學。
見證了一個學校的變化,也見證了校長的更換,也見證了許多新老師的到來和許多老師的離開。
因此一個好的環境,是非常的重要,孟母三遷不無道理,因此一個好的學校一個好的師資,很多家長擠破腦袋進去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可是這些都是菇涼後麵才想明白的。
菇涼後來才知道,有些事情明白的太遲,等自己明白的時候已經是過去式了,什麼都改變不了。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菇涼看著身邊的學霸同學越來越緊張,而自己心理卻沒有任何的變化。
高考前三天,班主任講了很多高考的注意事項,隨後出發到了縣裏麵的第二出名的高中,縣裏麵的所有高考的學生都在縣城的這兩所高中學習。
菇涼初三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到更好高中上學的,可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太過於簡單,隻想著在這裏上學,車費沒那麼貴,在這裏上學跟其他學校沒有任何的區別,因此就沒有選擇其他好的高中。
一大早,幾輛班車來接高三的學生,學校放著國歌送著高三的學子,時間點到了,放鞭炮慶祝,其他年級的學生有得來看熱鬧,有得來歡送。
菇涼坐在班車上,想著還有三天,還有三天就結束了高中的生活,還有三天,自己就要獨立的生活,再也不用去跟哥哥姐姐要錢來上學。
還有三天,自己就跟過去的生活給告別啦,以後自己就可以為自己說話啦。
菇涼想著這些,內心就更加的激動,這五年,聽了一遍又一遍的這種鞭炮聲,這一次終於是為自己燃放的了,內心像是那燃燒的劈劈啪啪的跳著,不止是激動自己的未來,還是緊張著自己準備參加高考了。
鞭炮聲停止,班車啟動,路上沒有像電視上表演的那般為高三學生拉橫幅怎樣怎樣的,學校門口也沒有幾個家長在送。
如果不是車上寫著高考學生,誰都不知道裏麵坐的是即將準備高考的學生。
到了學校,班主任給每人分發水卡,安排好宿舍,菇涼進到學校,才發現;
原來人家的學校那麼的高級,學校裏的熱水是直接送到樓層上麵的,不用幾千人在等著那兩個水管,原來衝涼的時候也是可以用花灑的,飯堂也不用自己準備飯盒,宿舍還有空調,陽台也很大,衝廁所的水龍頭是一直都有水的……
菇涼看著這些“便捷”的生活,想著為何當初沒有選擇好一點的學校,為什麼沒有選擇更好的條件,而且自己又不是不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