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兵鋒1939京滬杭(1 / 2)

1939年8月23日,蘇聯在與日本達成中立條約之後,經過艱難的談判終於同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就是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隨後德國進攻波蘭,蘇聯隨後也在東麵出兵,僅幾個星期,兩國瓜分了波蘭。

但是芬蘭的情況卻不同與波蘭,芬蘭與西方各國保持著良好關係,並接受它們的軍事援助,1935到1938年的三年之中,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二億一千萬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

德國空軍為芬蘭空軍援建了二十餘座的野戰機場與完整的防空體係網,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專家的支援下,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

芬蘭的這種動向經常引起自認為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蘇聯的警惕,早在1939年春,當蘇聯主動與芬蘭舉行秘密談判時,就開始試探實現自己上述企圖的可能性,在談判中,蘇聯代表直截了當地提出在第三國可能東犯並且經過芬蘭入侵蘇聯的情況下,蘇聯利用芬蘭領土迎擊來犯之敵的要求,並且還表示前蘇聯希望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上設防的權利。

但芬蘭在大國衝突的夾縫中執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稱它決不站在一個大國一邊反對另一個大國,所以,曆次秘密談判都因芬蘭拒絕前蘇聯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最後斯大林的耐心耗光了,德國人連續向萊茵非武裝區、蘇德台、吞並捷克、攻占瓜分波蘭的武裝行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成功深深的刺激到了斯大林對於領土的野心,或者說是斯拉夫人骨子裏麵的野性的複蘇。

但是蘇芬戰爭的結果卻是讓希特勒看到了紅色巨獸蘇聯人的軟肋,德國力量在日益的強大,尤其在占領了世界第二大軍火武器出口國和世界第三工業強國捷克之後,德國人的實力可謂暴增,完整的接手了捷克的軍火工廠之後,德國人已經完成了戰爭的最後準備,如同上一次世界大戰一般,大量的德國青年開始進入各地的預備役訓練基地,接受專業的軍事技能訓練。

近三百萬德國適齡青年在納粹黨的鼓吹之下,穿上軍裝進入國防軍、黨衛軍服役,德國人走的是典型的精兵政策,這也是二戰之初德國的武器裝備並不占據優勢,但是卻能百戰百勝,就是因為德國官兵的整體素質高。

歐洲的戰雲越來越密集,德國人帶給英法已經蘇聯的壓迫感也越來越強,蘇聯人為了求得遠東的穩定又開始暗中向張學武表示有重開定遠營援助路線的可能,蘇聯方麵對於新式的戰機和坦克開始量產並裝備蘇聯紅軍的近衛部隊和人民內部委員會部隊,而在亞洲方麵,日本人也意識到了其整個中國戰略的失誤,在未徹底消滅張學武勢力之前,鯨吞中國已經變得不再可能,日本借助九國公約組織的貪婪將南京依然化為國際托管區,借助南京對京滬杭地區形成了一個環繞式的防禦區,在仰仗著其在黃浦江外灘的三艘航母已經部署在上海附近七個野戰機場的三百餘架陸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形成了有利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