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輝煌的複興崛起(大結局)(1 / 3)

在入侵法國之前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製訂裝備二百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使得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藥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占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

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曆史上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隻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麵上或泊在港口裏,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張學武知道德國人顯然不會重蹈覆轍,因為從德國人組建的北非兵團的規模來看,德國人已經做好了撇開意大利獨自進攻開羅陳兵中東的戰略部署了。

而在東北整備的日本關東軍除了裝備了大量的疾風零戰新式戰機,還大量的裝備了四式與五式坦克,編製了多大七十個師團二十五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九個野戰重炮旅團在內的龐大部隊,錦州沿線已經被日本人挖得千瘡百孔,單純以土方計算日本人幾乎挖了三分之一的四國大小!

在日本尚未對東南亞構成威脅的時候,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英國,美國人挽袖子也跳入了戰圈,而德國人則在給全世界他準備登陸英國的時候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希特勒發布第21號指令,正式下達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麵對德寇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並非毫無警覺。但是,考慮到自身應變措施還不夠充分,蘇聯希望盡可能避免或延緩蘇德關係的破裂,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為此目的,蘇聯方麵還在極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誠意,繼續遵照兩國貿易協定交貨,在報刊廣播上駁斥那些預告蘇德之間即將開戰的預言。

希特勒見此情景,大為高興,開始著手部署全麵對蘇聯的入侵,為了充分的適應俄國的寒冷天氣,德國陸軍配發了大量的防寒裝備,坦克換裝了低溫點柴油機和防凍機油等,部隊在挪威寒帶進行了大量的適應性的訓練,1940年12月25日拂曉,德國動用二百個師、五千五百輛坦克、一萬多架飛機,在從波羅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裏長的戰線上,向蘇聯大舉進攻。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軍分三路進攻,北路兵鋒直指列寧格勒,中路的目標是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則撲向盛產糧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如同曆史上一般,在戰爭初期,蘇聯方麵因為斯大林的錯誤政策進行的大肅反使得紅軍戰鬥力瓦解,軍事嚴重失利,因為在大清洗中大量的蘇聯軍官被冠以各種罪名被撤職,流放,殺害,這些中高級軍官大多都是經過國內戰爭戰火洗禮的優秀指揮員,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大量的基層官兵由於政治過硬而被提拔上來,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經驗,指揮能力更是十分欠缺,而且都被大清洗嚇破了膽子,辦事指揮機械教條,生怕犯錯誤。上邊的命令都是機械的執行,另外辦事前都要請示,沒有命令不敢善動分毫,而充斥在基層的幹部更是剛出校園的菜鳥。

當戰爭進行到1941年3月初的時候,蘇軍損失兵員超過千萬,北高加索的油田被德國人奪取,蘇聯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而恰在此刻日本人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從遠東以五十四個師團又十七個獨立混成旅團配屬一千二百輛坦克,九個野戰重炮旅團,九百七十架作戰飛機,向蘇聯發動了全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