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李寧是掛著106塊金牌的“20世紀最佳運動員”,如今,他是上百億身家的成功企業家。李寧的成功,每一步都離不開他製定的成功目標。現在李寧的目標是體育用品行業的巨無霸耐克,他說要在8年後能與耐克比肩而立。
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即缺少對人生的一種設計,或許正是一些人很少得到提拔和不能夠賺到更多金錢的原因。幾年前,美國作家蓋爾·希伊出版了一部暢銷書,書名叫《開拓者們》,他在撰寫這部書的時候,通過一份內容十分廣泛的“人生曆程調查問卷”,間接地訪問了六萬多個各行各業的人士,他發現那些最成功和對自己生活最滿意的人至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他們喜歡有更多的親密朋友;第二,他們都致力於實現一個略高於其實際能力的目標。根據希伊的研究,這些開拓者們覺得他們的生活很有意義,而且比那些沒有長遠目標驅使其向前的人更會享受生活。
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基本條件與潛力,製定一個有一定難度但經過努力又能夠完成的目標。目標定得太低,就無法充分發揮個人的潛力;目標定得太高,就無法實現。用專家的話說,就是“跳起來摘蘋果”。伸手可摘太容易了,遙不可及也讓人失去希望,唯有跳起來能摘到蘋果,則既能激發個人的能動性,又能達到目的。因此,我們在製定目標時,必須衡量自己的能力,稍微高於自己能力可做的程度,那才是恰當的目標。
有一個中國人,他在日本、東南亞乃至美國都有自己的大樓,作為貿易商在華僑當中是屈指可數的成功者。有人向那位華僑請教如何成為財主的秘訣。那個華僑的回答是:“製定目標,然後實現它。”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捷徑和妙方。這位財主確定10倍、100倍的財富增長目標,然後不惜用比別人大3倍到4倍的努力工作去實現它。
美國的漢堡包大王前任總裁柯柏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他事業的轉折點,是他覺悟到他要成為“快餐店”老板的一刹那。
那天他剛剛被提升到市場部門裏第二把交椅的職位,並成為公司的主管之一。當他開著公司給他的嶄新的車子回家時,他意識到:這次升遷其實對他個人所企求的前途毫無意義。他的目標在於有一天能管理整個公司,但他目前的職位卻不是公司業務的主流,他自己說:“我所見到的,不過是公司全貌的15%而已。”
他的公司是以經營速食快餐為主,把那香噴噴的漢堡包賣給顧客。為此他毅然放棄了其他人羨慕的職位,義無反顧地去從事漢堡包的專賣經營,從頭做起,學習如何打點這生意。一年以後,他被總部抽回,當上了營銷部主任,沒多久,他以傑出的營銷才華出任常務總經理的職位,成為總經理的唯一接班人。
一般來說,確立任何目標都需要考慮三大原則:
1.可量度性。如果財富的目標是:“我要做個很富有的人”、“我要發達”、“我要擁有全世界”、“我要做李嘉誠”……那麼我們可以肯定你很難富起來,因為你的目標是那麼抽象、空泛,而這是極容易移動的目標。什麼是很富有?100萬?1000萬?還是1萬?擁有全世界是什麼意思?是擁有洋樓抑或寶石,還是山河石頭?像李嘉誠?像他是獨身,還是像他有點禿頭戴黑框眼鏡?還是像他擁有八百多億元家產?最重要的是這個目標是否有一半機會成功,如果沒有一半機會成功的話,請暫時把目標降低,務求它有一半成功的機會,在日後當它成功後再來調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