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寧:培養積極的財富心態(19)(1 / 1)

李寧的故事就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要在財富中有舍有得,在舍與得中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企業正走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時,李寧深感自己知識的欠缺,於是放下公司總經理的位置,毅然投入到北大深造,還把公司並不多的財富拿出來為了讓公司其他高管學習。就是這種舍得精神,讓李寧集團在未來創造了更大的財富。

我們知道,大江大河在流行過程中,沿途不斷有支流彙集而入,江河得之不拒並逐漸壯大,因為,江河是支流、小溪東流入海的良好載體。同時,江河也隨時在沿途釋放水分,灌溉田野,補充湖泊,用自己的付出營造出良好的共生環境。在得與舍之間,水才得以實現流暢通達。

水的這種特性,暗合孔子所說的“見得思義”之理。那麼,對我們來說,“得”什麼?無論財富、名位來歸於我,叫“得”。而見“得”,應該想一想是否合乎義理、道義、人情、國法。合則受,不合不受。

假如有一個讓你白賺1500萬元的機會,並且合理合法,你會放棄嗎?

在商場中,獲取利潤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得”是商人必須獲得的一個結果。但是,“得”是否合乎“義”卻是最重要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不過,超出自己的承擔能力,殺雞取卵式的舍,也未必合乎“義”,得和舍之間還頗有意味。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規定,凡是有人贖回了在國外做奴仆的魯國人,國家最終要支付那筆贖金。孔子的學生子貢一直做生意,他解救了不少做奴仆的魯國人,國家要把他花費的贖金補給他。因為子貢很有錢,所以他沒有要政府的錢。當時,不少人稱讚子貢,說他仗義疏財。但是孔子卻對子貢提出批評。夫子說,魯國人出台政策就是為了鼓勵人們不需要額外花費就可以解救魯國人。子貢這麼做,自己是做了好事,但負麵影響卻不得了。有一些人本來要解救人,但子貢救人都不要政府給錢,自己救人如果要政府的錢,那麼跟子貢相比,境界要低很多。這樣本來要救人的人,因為經濟能力所迫,會因為子貢的行為而放棄救人。

孔子另一位學生子路,有一次將快要淹死的鄉人從水中救起。那位老鄉很是感激,就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當時,有不少人批評子路的道德境界不高。但是孔子卻不以為然。他說,子路救人,並接受人家的謝禮,這對魯國人有很好的昭示作用。因為子路接受了一頭牛,大家感到做好事會有好的回報,魯國人會因此爭相去做諸如救人等的善事。

上麵的事例,說明了得與舍的辯證關係。有時,“得”正合乎義理,“舍”看似高風亮節卻不合義理;有時,“舍”正合乎義理,“得”看似合情合理卻不合義理。所以,看待“義”的問題,不在一招一式的直接效果,而在於其長久的影響。

舍得財富是難能可貴的,但有的時候麵對功臣,用再大的財富也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其他的一些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金錢和榮譽,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同一而語的。

一戶人家養了一隻小狗,有一天,小狗走失了,這戶人家馬上報了警。

幾天後,小狗被善心人士找到了,並且將它送到警察局,警察立刻通知了這家人。在等待主人到來的空隙,警察突然發現這隻小狗不但沒有歡喜的神情,反而悲傷地流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