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八,顧成忠在原州城舉旗稱慶安王,列舉靖國皇帝不仁,殘暴嗜血,不顧百姓生死等罪過數十條,決心征討。
社壇祭天, 祈求慶國風調雨順,出兵得勝,福澤百姓。
封長子顧瑞霖為世子,長媳江雲娘為世子妃,長女顧清瑩為長寧郡主,幺女為常安郡主。
慶安王稱王之後,並沒有大肆慶祝,奢靡鋪張,第一時間規劃了文考武考的時間,並下放製度規則。
鼓勵民眾北遷,開荒分田,減免賦稅,還開放了舉薦製度。
也就是,從前沒有身份資格考試的人,如今可以通過受人舉薦,考核等途徑做官,討差事。
一係列的製度下發旨意,原州城內的百姓先沸騰起來了。
平民百姓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北遷開荒分地,還能減免賦稅的政策上,好些家中人口多,卻隻能靠給人做佃戶的人家便動了心思。
但又怕北麵情況局麵不好,舉家遷徙便是搏生死。
有些聰明又想的明白的,便將家中青壯子嗣,分出一半,連夜收拾了行裝,都不等新年來到,頂著嚴寒北遷。
如此一來,北地若是好,來年他們便可舉家北遷,若是不好,現在的飯碗也不至於丟了,到時還能退守。
沒過幾日,城裏城外便都有人背著包袱,拉著板車,開始北遷了。
那些原本不看好北遷的人,心裏也開始動搖。
而家中稍有家底,孩子讀過幾本書,習過武的人家,又想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家裏為商籍,孩子們就沒了科舉這條路,要門四處使銀子,攀關係,將孩子的身份換上一換,走科舉之路。
但這一條路的前提便是,家中得有足夠的家底,能夠攀上很硬實的關係。
不能走通這條路的,那便隻能投身,尋靠山,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就是給權貴,做個門客,貢獻了銀錢,卻還會遭受冷眼的那種。
要麼便是繼承祖業,一輩子天南海北的走,去做生意,遊走在社會各層人物之間。
如今倒是好了,慶安王說了,舉薦不分身份貴賤,可尋官員推薦,也可到衙門自薦。
當然,無論是他人推薦還是還是自薦,打鐵還需自身硬,得有真才實學,通過衙門的考核,才能得個一官半職。
看似舉薦之路不易,但無論如何都比從前那樣,沒有正規途徑要強上許多。
若說如今城中最忙的,除了慶安王以外,便是杜斯年了。
從前代理著原州城的內務,如今這文考武考,舉薦考核都壓到了他這衙門裏。
杜斯年每日忙的昏天黑地,恨不能生出八隻手來。
身為慶安王的顧成忠,也一樣一顆頭,兩邊大,本就隻擅長打仗的他,如今也隻好跟在自家王後身邊,梳理內務整日憋在書房裏骨頭都快僵住了。
“還好有你在,要不然這麼多事情,我得做錯不少。”
顧成忠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又爬起來給杜紅英捏起了肩。
“我看我這也幫不上什麼忙,整日裏還盡給你添亂,要不我還是出去打仗......”
杜紅英抬頭側目狠瞪了他一眼道:“顧成忠,你想的美!”
“往後你也就隻能老老實實的坐在這院子裏了,前麵打仗的事情,有你的三個兒子和那些將軍們。”
“你往後的重中之重,便是考慮如何能將慶州城,能將慶國成長起來。”
“撐起一個國家,可不能隻會打仗!”
顧成忠得了一頓教訓,也隻好認命了。
除了每日能到演武場上去帶著孫兒們鬆鬆筋骨,偶爾能到軍營中去巡營,其餘的時間不是在議事廳,就是在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