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年少時的夢(1 / 2)

慶國的國都定在了慶州城,慶國建國的第三年的開春,慶王正式入主慶州城。

王宮新建,比靖國皇宮少了些富麗堂皇,多了些大氣磅礴,多了些莊嚴霸氣。

宮中從陳設,到布置,都是江雲娘在督辦,與顧家的幾位管家,管事,忙了小半年,總算是在入主的時候,沒出什麼岔子。

顧家對待子女向來公平,入主慶州城之前,便給其他子女也每人分封了府邸,顧瑞綏和顧瑞駿的宅子緊挨著,也就一起都交給了崔容嫣來置辦所需。

杜斯年因為和談之事,忙的焦頭爛額,還留在原州城。

顧清瑩又不耐煩這些瑣碎之事,尋了由頭,也一並扔給了崔容嫣。

那年三月和談進入了僵持階段,蜀國更是有了發兵的趨勢,顧瑞綏顧瑞駿兩兄弟再度點兵回防。

蜀國國君不願咽下這口氣,不顧勸阻,與慶國再起衝突。

慶國便也下達了最後通牒,將蜀國使臣,及兩位公主和所有隨行人員一同遣返歸國。

戰事一觸即發。

吐蕃使臣見此情景,並沒有覺得此時能夠趁勢得利的感覺,反而十分謹慎。

畢竟慶國建國之初,便是與三國對陣,三戰三捷,如今又過三年,勢頭漸漸鼎盛,自然是跟不懼周邊列國。

若是魯莽行事,隻怕討不到便宜,反而再吃了大虧,豈不是更糟糕?

吐蕃使臣依舊傳信回去,主張和談,又連續寫了好幾封諫言,要自家王上切不可與蜀王那般魯莽行事,哪怕是觀望一番再做決定也可以。

七月,蜀國戰敗,顧瑞綏小勝,並未乘勝追擊。

吐蕃國再度退步,願意將被奪走的土地當做公主的嫁妝,獻給慶國。

再度被杜斯年駁回,是吐蕃先出兵挑起爭端,土地城池是我軍將士,浴血奮戰,拚殺奪來的。

又怎麼可能讓他們當做公主的嫁妝,往後那城池土地究竟是該歸吐蕃公主管,還是該歸慶國管?

若是歸吐蕃公主管轄,豈不是變相讓城池回歸了吐蕃。

若是歸慶國管轄,往後世人提起又該說慶國,貪圖友邦公主的嫁妝,豈不是被世人詬病?

杜斯年再度憑借一口鐵齒銅牙,將吐蕃的如意算盤咬碎。

最終不再提被奪走的土地和城池,單另又給公主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妝。

崔明遠的手臂沒能完全恢複,能抬得起,握住筆,卻不如從前那般靈活。

不過他如今左手已經可以完全取代右手,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裏,已經練出了一筆的好字。

崔家三年孝期一滿,全家搬遷入了慶州城,崔明遠便再無顧及,閉門三日做了篇文章。

文章做的更是淩厲無比,痛斥靖國官員腐敗,朝廷混亂,皇帝昏聵的文章,讓靖國的小皇帝哭了許久,執政的秦王更是汗流浹背。

原因無他,此一篇文章,若是被人廣泛傳頌,會導致民心不穩,很可能他這三年拚盡全力的事情,會因為這篇文章,毀於一旦。

且靖國在列國的地位,恐怕也會一降再降。

隻是靖國的衰敗,是很早很早以前便種下的因,如今成了必行的趨勢,必得的果。

而且多年積攢下的弊病,若是沒有正確的非常手段,也得不到根治,失去人心,也隻是遲早,快慢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