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來講一個丁一小時候的故事。
丁一的老家在一個貧窮的小農村。三縣交界,交通也不便利,屬於是那種三不管的地方。
改革開放以後,全國各地經濟飛速發展,卻沒有帶上這些偏安一隅的小村莊,這個世外桃源就這樣冷眼旁觀著外麵的日新月異,以自己的步調緩慢前進著。
但是丁一的家庭經濟條件相比別的同齡孩子,算是很優越了。
別的同學家裏連電視都買不起的時候,丁一家不但有彩電,甚至錄像機都有了。
每天吃過晚飯,孩子們就自發地聚集在丁一家,寫作業看電視——當然最主要還是看電視。一直吵吵嚷嚷鬧騰到很晚。
孩子們印象中,丁一的父母是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每次去丁一家,桌子上都會有切好的各色水果讓大家享用,而且不管鬧到多晚,丁一父母都沒有怨言。
所以丁一在孩子群中人緣是極好的,沒有同學敢得罪他,因為一旦得罪了丁一,你就別想去人家蹭電視機看了。
有一年冬天,應該是丁一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這天晚上天氣很冷,外麵刮著刺骨的白毛風,吃過了晚飯,小夥伴們一反常態地沒有在丁一家集合,當然丁一也早早就得到了情報——今天晚上白村要放電影。
要說小時候比電視機更吸引人的,那就是露天電影了。在丁一老家的習俗,放電影是紅白喜事必備項目。當然現在是沒有了,現在村委會每個星期都會放一場露天電影,也沒有人去看。
按道理說,丁一家裏有彩電,有錄像機,什麼樣的電影沒看過?但他還是義無反顧早早吃完飯,拎著棉猴就要出去。
如果說一個非去不可的理由,可能是小時候貪玩,也可能是覺得人多熱鬧,反正對丁一來說,最主要的並不是看電影。
“要不稍等一下,”丁一媽媽還沒吃完飯,“一會我們吃完,讓你爸領你去。”
“不用。”丁一已經跑遠了。
丁一父母還是比較開明的,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既然丁一不願讓父母作陪,他們隻好作罷。
這也導致了丁一在村子轉悠一圈,卻沒找到一個夥伴——別人都是在父母陪同下去的。
丁一猶豫了一下,最後下定決心,裹緊棉猴,獨自一人踏上征途。
白村距離丁一的小村莊並不太遠,隻有二三裏路。
很快,丁一就到了白村,電影已經放映一小半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英雄兒女》,實話說,這片子丁一已經看過好多遍了,可能是現場人太多,氣氛太好,丁一還是很快就被劇情吸引,目不轉睛地看到電影結束。
人們開始三三兩兩離場,丁一環顧四周,外村人都走光了,留到現在的基本都是本村人了。
丁一想和小夥伴一起回家的希望破滅,隻好又是獨自一人踏上歸途。
出了白村,路旁是大片麥田,麥苗在刺骨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發出“沙沙”的聲音。
丁一心裏有點發毛,一路小跑。
當他路過一座小橋時,身後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丁一回頭,身後什麼都沒有,腳步聲也消失了。隻有一條小土路被月光映得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