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至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的範圍已從南部沿海迅速延伸到華北一帶,大部分地區的經濟也呈現了飛速發展的態勢,但對於那個年代華北偏遠一帶的農村,似乎卻感受不到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國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劉家莊,一個位於華北偏遠山區的小村莊,由於這裏住的大部分的村民都姓劉,所以便有了村子的名字,也不知道從什麼年代就有了這麼一個村子,但是聽村子裏的老人講這個村子還是有故事的。具體什麼故事,還真沒有幾個人能講清楚。
在那時候的農村人眼裏,孩子上學並且能考上大學才是算是有出息,在這偏遠的劉家莊自然也不例外,甚至這種觀念反倒顯得更強烈。每年的秋季是新生入學的時候,一群一群的孩子背著家人自己製作的小書包去學校裏報到領新書,領到新書以後開心的不得了,稚嫩的臉上掛著對校園生活無限的向往,儼然自己已經是一名學生了。
1995年9月1號,又是一批新生入學報到的日子,早晨天還沒亮,劉家莊村東頭的老劉家就燈火通明的,劉媽媽正忙著做早飯,家具叮咚作響,炊煙嫋嫋升起,與初升的太陽交相輝映,透露出濃濃的農家韻味。劉媽媽一邊攪動著鍋裏的稀飯,一邊高聲喊道:“宇軒啊,該起床了,今天報到,遲到了不好,吃完飯趕緊跟著你姐姐去報到去,媽媽已經做好飯了。”“知道了,媽,這就起來了。”一聲稚氣未脫的聲音從屋子裏傳來出來,劉媽媽聽到後臉上掛滿了笑容,今天兒子報到上小學了,想到以後兒子上完初中、高中,考上大學畢業後找份好的工作,劉媽媽仿佛看到了希望。是啊,在這偏遠的農村,孩子能大學畢業後在城裏找份工作,不管工資多少,隻要能安安穩穩,不再回家種地,做父母的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姐姐劉佳琪,比劉宇軒大四歲,也在村辦小學裏上學,但是在90年代的農村,女孩子很少會上到高中的,一般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至少在劉家莊是這樣的,村民都認為女孩子上學沒用,上完初中出去打幾年工,回頭找個婆家嫁了就這樣過一輩子,這跟當地重男輕女的思想不無關係。
由於學校是村裏辦的,從家到學校距離並不是很遠,吃完早飯以後,在劉媽媽的叮囑下,劉宇軒就背著昨晚媽媽剛給縫製的小書包,跟幾個一起玩的小夥計有說有笑的朝學校的方向跑去,他沒跟姐姐一起去,媽媽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跟張猛他們一起就行,又不是遠,再說我姐還得早去背課文”。聽到這麼說,劉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到了學校之後,由於今年報名的孩子比較多,校園裏已經排隊繞了校園兩圈了,本來麵積就不大的校園裏擠滿了人,顯得格外熱鬧。接近下午的時候,劉宇軒和他的小夥計們都報完名,也領到了新書,老師說明天正式上課,於是這幫小家夥聽完老師的講解之後就樂嗬嗬的準備往家跑了,等待著明天正式入學。放學之後劉宇軒給姐姐說了一句“姐,我先跟他們走了啊。”就跟小夥計們跑了,背後傳來了姐姐叮囑的話:“宇軒,你慢點,別到處跑啊,趕緊回家。”“知道了,姐”,一群人早已不見了蹤影。
第二天一大早,幾個小夥子就有說有笑的去學校上課了,第一天上課,無非就是一些學習學生守則、校園規範之類的製度性的文章,老師在講台上有聲有色的講著,下麵一群孩子睜大眼睛仔細聽著,生怕自己以後一不小心觸犯了某一條規定被老師懲罰。對於老師們,這是每一屆都要講的,無非又是再一次走走形式而已,半天的時間基本就把該說的注意事項都講完了。下午也沒怎麼講課,老師們讓孩子們相互認識一些,便於以後互相交流,其實在農村本來村子就不大,孩子們一般都在一起玩耍,對於這個環節,其實沒有必要。開學第一天基本就這樣度過了,老師說明天開始正式講課,並希望大家認真打好基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