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內。
秦始皇嬴政高坐於章台之上,俯視著神情激動的丞相李斯,對其淡淡笑道:“無妨。”
“謝吾皇。”丞相李斯拱手俯身行禮之後退回到他的席位上。
秦始皇嬴政目光看向群臣,繼續說道:“眾愛卿,既然你們已經知道這造紙之術和活字印刷,朕想聽一聽,我們利用它們可以做什麼?”
聞言,文武大臣都開始迅速思考起來,一瞬間整個大殿都安靜了下來。
大約過了半刻鍾功夫,丞相李斯離席起身,不慌不忙道:
“啟稟吾皇,臣這裏有些拙見,想拋磚引玉一下。”
秦始皇嬴政淡淡笑道:“可”
“多謝吾皇” 丞相李斯拱手行完禮後開始侃侃而談:
“第一點:我們要考慮建造造紙和印刷的場地以及如何招收勞工。”
“關於這第一點,臣以為還需要考慮二條。”
“這第一條就是,場地建設,臣建議鹹陽和三十六郡都要建設,一方麵可以就地取材、製造以及使用,另一方麵可大大降低運輸的成本。”
“這第二條就是,招收勞工,臣建議按照工藝地不同環節,分別招收,保證隻有極少數人可以掌握造紙之術和活字印刷之術,以便做到保密。”
“第二點:在第一點的基礎上,我們要考慮誰來主持這項工程,是否還要交給九卿中的少府?”
“臣的建議是在九卿中加入第十卿,專職掌管此事。因為後續的書籍的印刷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人專職管理此事,將更加方便。”
“第三點:咱們大秦依法立國治國,臣建議第一批印製的書籍,應當是大秦的律法。”
“隻有大秦子民人人懂法才能人人守法,大秦才能國泰民安。”
“第四點:臣建議在鹹陽以及三十六郡設立專門收藏書籍的地方,百姓可以交錢進去讀書,可增加朝廷的稅收。”
“同時,可以派駐專職人員,免費給百姓講解朝廷的各方麵政令。”
“這可避免有些有心之人故意曲解朝廷的政令,擾亂民心。”
“以上,是臣的一些拙見。”
丞相李斯話音未落就聽到有人大喊道:“丞相此言差矣。”
丞相李斯不用回頭去看,就知道是博士淳於越,儒家在朝中的首要代表人物,也是公子扶蘇的老師,經常在朝政上和他唱反調。
博士淳於越拱手俯身向秦始皇嬴政行禮後,看向丞相李斯,繼續說道:
“吾皇設博士職位,掌管天下典籍。”
“這印製典籍之事應當交於博士管理。”
“同時造紙之術和活字印刷之術,是造福天下的重器。”
“怎可隻局限於律法?還要讀書的百姓收錢?此為不仁。”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臣以為應當把造紙之術和活字印刷之術傳授與天下之人。”
“印刷的典籍更不能局限於大秦的律法和法家的典籍,儒家以及其它諸子百家的典籍都應當一視同仁。”
話音剛落,七八十個博士紛紛起身附和道:“臣附議。”
丞相李斯眼中神色一凜,他剛剛提的建議裏麵當然存在私心,他務必要確保法家再次書籍變革之中占據主導地位。
眼前這些博士當然也是有私心的,都想借助此次機會向天下傳播各家的學說和思想。
但不等他開口反駁,右丞相馮去疾先開口了:
“諸位博士,此言差矣,這印製典籍總要有一個先後,有一個輕重緩急。”
“李丞相何時說過,不印製了其他諸子百家的典籍了。”
“隻不過現在最重要的是向百姓宣揚大秦的律法,讓百姓正確地理解朝廷的政令。”
右丞相馮去疾剛說完,呼啦一下站起來了幾十號大臣,拱手俯身向秦始皇嬴政行禮:“臣,附議。”
一開始大臣們還能你言我語的爭論,到最後直接演變成了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