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事是辦證件的時候一切順利,沒有出現任何意外的問題,但東奔西跑消耗的體力讓他苦不堪言,如果有個實際的人來幫忙,或許還能緩解他心中的幾分憂愁,不然跟別人說了也是白說。
但營業期還是延後了,店內的甲醛還沒散盡,花到那待上幾天定是活不下去,他現在多半是什麼也幹不了,而且仔細想想,他如果真的要把花搬過去,店裏空空蕩蕩得,又難逃父母的追責。
又要去花卉批發市場進貨了,又是一筆花銷,雖然他在那片熟絡,但畢竟沒有父母撐腰,他辦事總要束手束腳一些。
但就算去了,他也不能買些什麼,畢竟在自己手裏也不定會出什麼意外,打理鮮花也要費些時間。
按兵不動也不行,自己完全掌權總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於是他打算三天之內搞清楚全城花店的經營模式。
這自然是癡心妄想,不過做了總比不做強。
即便同城花店圈子裏有他父母的名聲,其實也沒多少人把他們家的花店記在心上,更別提互幫互助這一點了,大家都把他們家的花店當做錦上添花的旁枝。
畢竟他們家主營餐飲業,大魚大肉與“一花一世界”做起比較來,很難讓人信服他們家開花店的目的是當做核心產業來做競爭的,既然不是競爭對手,那誰又有閑心思在乎一舉一動。
想來開了好幾年也是寂寂無名,多半也是不用心,那便更沒有人把他們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
吳慶以為這是一種優勢,他可以更加隱秘的去調研,但其實競爭力也是有範圍區域的,就像城東邊與城西邊的顧客畫像大多都隻會是在那邊生活的人,當他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的時候,調研便容易失敗。
例如他率先調研了比較群內有名的小李花坊,她的店鋪便是開在學校邊和周末日時在十字路口的路邊推車小攤,賣的花除了比較常規必備的花,大多的就是較為素雅的,一眼就讓人感覺到過於雅致的裝潢,顧客畫像必定是老師學生,學區房附近的家長。
不過可惜的就是,他注意到的內容隻是他們的營業方式——放假時候能把花帶到路口賣。
而另一家花店,也就是開在婚紗店的je\u0027aime,很明顯顧客畫像是即將結婚的新人,他們也與婚紗店有合作,手捧花一大堆放在屋內。
不過吳慶以為多包裝才能多賣貨。
而下一家又比較佛係,開在網紅一條街裏,叫做散漫人生,各種各樣的散花按照色係擺在各個展示櫃裏,一百塊錢買一張霧麵紙,而花自由挑選,再由顧客自己包裝,就算完成一單,顧客畫像自然是熱愛互聯網的“新潮兒”
而吳慶認為這種營業模式很新穎,值得效仿。
每家店其實都比較清閑,但花店就是這樣,除了節日以外,其他時間生意總是不見得特別好,吳慶又輾轉了好幾個花店,最後打算“取其精華”融入自己的花店內。
但實際上,有自己的風格才能讓別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