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此話並非虛言。而是他當真沒有打過這樣的仗,傾國之力,於此決戰。一國之社稷,係於一身。一旦行差踏錯則萬劫不複。
在這小小的長平,有趙軍五十萬人,而民夫、輔兵,刑徒一百五十萬人。也就是說,單單是趙國在此處投入的人力便有將近兩百萬人,而對麵大秦亦是一樣,雙方加起來在此地投入的人力將近四百萬。
這是何等概念,人數上萬,便是無邊無沿,更何況是四百萬人,彙聚此處,當真可以令山嶽變色,河水斷流。
正兵與輔兵一比三,這個比例並不算高,而且就這還是因為雙方士兵足夠精銳,加之大多數士卒都有武道修為在身,可以大大減輕後勤壓力。但即便如此,要保證正兵的作戰力,也需要大量的輔兵民夫和刑徒在一旁輔助。
這些輔兵民夫的作用並不是用來殺敵,而是用來保障後勤,清理營寨,擔土填河。大戰之中一切細微末節都由這些人來完成,而正兵主要的職責便是用於廝殺。
而對於一國而言,供養數百萬人,在前線作戰,所需要的資源何其龐大,便是大秦麵對這種大戰,後勤壓力也是空前絕後的,否則也不會積累如此久的時間方才發起征戰。
就這還是因為沿途可以用船舶運送糧草輜重,大大減輕了後勤輸送的壓力,否則需要的民夫和輔兵隻會很多。
說實話,在長平決戰對於大秦而言,是有諸多不利的。此處並不靠近大秦邊境,加上地形崎嶇,在地理位置上並不占優勢,而且如今上黨,已經投降趙國,趙國的後勤壓力遠比大秦要小得多。畢竟上黨也能分擔一部分。不過上黨終究隻是一隅之地,作用不會太大。
若無必要,其實廉頗也不想在長平與大秦決戰,上黨乃心腹之地。未曾經過趙國的經營,民心未曾完全歸附。所以此處對於趙國也算不得太過有利,可他並沒有選擇,如今的趙國屬實是避無可避。即便是不要這上黨之地,雙方也難善了。
廉頗在中軍大帳之內,思忖良久,終究還是覺得貿然出戰,多有不妥,對麵那兩人都非易與之輩,自己這邊一旦輕敵冒進,露出破綻,一定會被對方抓住,那個時候這麾下五十萬大軍便危險了。
因而,他經過深思熟慮。終究選擇了以守為主。秦軍野戰無敵,在此處若是與秦軍野戰,對趙軍大不利。不過秦軍想要突破他這五十萬大軍也有難度。不如以守代攻,繼續疲憊敵人他不信,大秦這四十萬大軍會一直和他耗在這裏。
這樣的大戰,他所能做的不多,他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如何能夠勝過大秦,而是要如何保全自己。自己這麾下五十萬人,容不得太大的損失。一旦損失太大,趙國的脊梁便斷了,以後想要再站起來就難了。
於是經過數日的對峙之後,陳凡與白起神色凝重的發現對麵的趙軍大營,遲遲按兵不動,反而開始熱火朝天地修建營寨,壘築高牆,一點沒有主動出擊的意思。
這恰恰是他們所擔憂的,也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廉頗的謹慎超乎他們的預料。他們想著,廉頗再不濟也終究要先和大秦打過一場,無論勝敗,而後再根據結果做出相應的應對,但廉頗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開始建立堅固營寨,壘築高牆,做出一副死守不動的模樣來。
在一處山峰頂端,陳凡與白起並肩而立,兩人的臉色都不太好看,看著對麵趙軍的營寨拔地而起,如此還不滿足,各種各樣的防禦工事,被修建起來,不斷被加固,趙軍的防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堅固,仿佛一個烏龜殼子,根本不留任何破綻。
“都言廉頗善守,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不愧是能夠支撐趙國至如今的名將,趙國之地多年而不失一分一毫,其功在他!”陳凡歎了一口氣,他隻覺得有些無奈,對麵的廉頗真是謹慎到了極致,根本沒有和他們硬碰硬的打算,除了一開始的試探和小摩擦之外,根本沒想過發起大規模的戰鬥。仿佛打定主意,要和他們打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