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 天災人禍,萬民危亡,項羽再次出征。(1 / 2)

項羽的江南世界,日益繁榮昌盛,一切都是那樣美好,平靜且生機勃勃。

他向天下世人證明了,不靠搜刮民脂民膏,不壓榨百姓。

不靠將百姓必須的生活物品壟斷,賣高價。

不實行商鞅的弱民之法,也能讓國家富強,百姓安樂。

而江北的民福國,就不太安穩了。

這一年,民福國的北方地區與更北一些的匈奴國,天幹少雨,顆粒無收。

而民福國內,沿河沿江的郡縣。

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隻不過是種地難一些罷了。

不過好歹還能保住些收成,交了雜稅,也不至於餓死。

可那北方地區是顆粒無收啊,老百姓們天天,跪在那富麗堂皇的府衙門口,求那些原本是農民,靠起義成事的官老爺們開恩,賑災救民。

這些人,現在眼裏還哪有百姓疾苦。

他們看到門前跪地祈求的百姓們,心裏厭惡不已,若不是指望著這些百姓養活。

恨不能這些人全死光才好呢。

麵對百姓們的哀求,這些官老爺們,也隻能是克製自己的情緒,向百姓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會想辦法,絕不會讓他們餓死。

將百姓們,哄騙走了之後,便沒有了行動。

他們最多隻是將災情告知朝廷,與上申請,災民不交糧稅罷了,畢竟顆粒無收,想交也交不上去呀。

至於救不救災民,那就是大王的事了,他們這些不愁吃喝的官老爺們,怎麼會去在乎呢。

可是,那受災的何止是民福國,北方匈奴同樣是顆粒無收。

但是,匈奴雖壞,但是對內還是挺講良心的。

他們在得知國內百姓遭受旱災之後,便立馬派出使節,帶著浩浩蕩蕩的車馬,來到民福國“借糧”救民。

民福王周德之,原本是打算將收到的稅糧,調撥一些救災民的,畢竟沒有百姓,他們靠誰繳稅享樂呢。

可匈奴人說是來借糧,其實與搶糧沒有什麼兩樣。

隻不過用個借字,給民福王一個麵子而已。

來的匈奴使節,他們話裏話外都是不給糧,他們國王必然,就會發兵搶糧的意思。

周德之明白,一旦開戰,別說糧食了,就連他民福王的項上人頭,也難以保全啊。

而不發糧救民,頂多餓死一些百姓,可土地還是他民福王的。

有地就有地稅,那他也損失不了太多。

所以,民福王很識趣的,將全國糧庫庫中的存糧,全部“借”給了匈奴國。

就連儲備的軍糧,都沒敢保留。生怕匈奴使節不滿,引來征戰。

匈奴使節滿載而去時,就連何時歸還糧食,都沒有提及,民福王也沒有敢問。

那匈奴國,靠著民福王借給的糧食,分糧救民,安穩的度過了旱災。

可是,那些天天翹首以盼的災民們,將山上的樹皮,地裏的野草,都吃幹淨了。

還是沒有等來,他們的民福王送來的糧食。

死去的災民,一開始還有人埋藏,慢慢的,都沒有人,有力氣埋屍體了。

一時間,民福國內,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荒山,貧瘠的土地,和那隨處可見的,餓死的百姓和快餓死的百姓。

而那些手中有些糧食的百姓,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僥幸逃過此劫,不至於餓死,可以苟且活著。

可是那民福王太大方了,把自己儲存的軍糧官糧,都全部送給了匈奴人。

此時,他隻能再次征糧,畢竟他不可能把自己人餓死呀。

可是,數月前,那些有點收成的百姓,才剛剛交了糧稅。

所以,民福王便派人打著賑濟災民的名號。

大肆征糧,絲毫不顧及百姓們的死活。

大災之年,這糧食就是命啊,老百姓們怎麼可能,甘心讓官府把糧征走。

於是,紛紛拚死抵抗,一時間,各地民變不斷。

可他們終日裏省吃省用,生怕撐不到旱災結束。

早就變成了弱民,還哪裏是官府裏,那些不愁吃喝,吃的腦滿腸肥的鷹犬們的對手。

不順從的百姓,被暴打一頓之後,不僅糧食還沒保住,人還被扣上阻礙救災的帽子,吊在府衙門口示眾。

無奈,百姓們隻能任由官府,打著賑濟北方災民的由頭。

像土匪一樣,將他們僅剩的糧食,全部搶走。

受災的因天災而亡,有糧的卻因人禍而亡。

僥幸存活的百姓,已看透了周德之的嘴臉,傷透了心。

他們也不再奢望周德之,能夠良心發現,救民於水火。

故土難離,可卻也不敢再留,百姓們隻能趁自己,還有些力氣,含淚踏上了逃往江對麵的路。

項羽華國的臨江之城,一時間,湧入災民無數。

這些城中的郡守縣令,皆是人民推選出來的有德之人。

自然不敢,也不會像周德之的民福國裏,那些憑自己起義有功,而為官稱霸一方的官老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