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終章(1 / 1)

大清早,幫忙的人從城裏拿了繩索杠子趕來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為六個人抬著到那個傾圮了的塔後山岨上去埋葬時,船總順順,馬兵,翠翠,老道士,黃狗,皆跟在後麵。到了預先掘就的方阱邊,老道士照規矩先跳下去,把一點朱砂顆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燒了一點紙錢,爬出阱時就要抬棺木的人動手下。翠翠啞著喉嚨幹號,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經馬兵用力把她拉開,方能移動棺木。一會兒,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了繩子,調整了方向,被新土掩蓋了,翠翠還坐在地上嗚咽。老道士要趕早回城,去替人做齋,過渡走了。船總事多,把

這方麵一切事托付給老馬兵,也趕回城去了。幫忙的皆到溪邊去洗手,家中各人還有各人的事,且知道這家人的情形,不便再叨擾,也不再驚動主人,過渡回家去了。於是碧溪岨便隻剩下三個人,一個是翠翠,一個是老馬兵,一個是由船總家派來暫時幫忙照料渡船的禿頭陳四四。黃狗因為被那禿頭打了一石頭,懷恨在心,對於那禿頭仿佛很不高興,盡是輕輕的吠著。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馬兵商量,要老馬兵回城去把馬托給營裏人照料,再回碧溪岨來陪她。老馬兵回轉碧溪岨時,禿頭陳四四被打發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黃狗來弄渡船,讓老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著個老喉嚨唱歌給她聽。

過三天後船總來商量接翠翠過家裏去住,翠翠卻想看守祖父的墳山,不願即刻進城。隻請船總過城裏衙門去為說句話,許楊馬兵暫時同她住住,船總順順答應了這件事,就走了。

楊馬兵既是個上五十歲了的人,說故事的本領比翠翠祖父高一籌,加之凡事特別關心,做事又勤快又幹淨,因此同翠翠住下來,使翠翠仿佛去了一個祖父,卻新得了一個伯父。過渡時有人問及可憐的祖父,黃昏時想起祖父,皆使翠翠心酸,覺得十分淒涼。但這分淒涼日子過久一點,也就漸漸淡薄些了。兩人每日在黃昏中同晚上,坐在門前溪邊高崖上,談點那個躺在濕土裏可憐祖父的舊事,有許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說來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說到翠翠的父親,那個又要愛情又惜名譽的軍人,在當時按照綠營軍勇的裝束,如何使女孩子動心。又說到翠翠的母親,如何善於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當時如何流行。

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夫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為兩人每個黃昏必談祖父,以及這一家有關係的事情,後來便說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時所不提到的許多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於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坊,意思還在渡船,因此抖氣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與翠翠有關……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後,哭了一個夜晚。

過了四七,船總順順派人來請馬兵進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為二老的媳婦。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這件事,且搬過河街去住,等二老回來時再看看二老意思。馬兵以為這件事得問翠翠。回來時,把順順的意思向翠翠說過後,又為翠翠出主張,以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個生人家裏去不好,還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駕船回來時,再看二老意思。

這辦法決定後,老馬兵以為二老不久必可回來的,就依然把馬匹托營上人照料,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與茶峒風水有關係,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個自然不成。除了城中營管、稅局以及各商號各平民捐了些錢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冊子去捐錢。為了這塔成就並不是給誰一個人的好處,應盡每一個人來積德造福,盡每個人皆有捐錢的機會,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個兩頭有節的大竹筒,中部鋸了一口,盡過渡人自由把錢投進去,竹筒滿了馬兵就捎進城中首事人處去,另外又帶了個竹筒回來。過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見了,翠翠的辮子上紮了白線,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躺在土坑裏給小蛆吃掉了,必一麵用同情的眼色瞧著翠翠,一麵就摸出錢來塞到竹筒中去。“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錢人的憐憫與同情意思,心裏酸酸的,忙把身子背過去拉船。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