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阿拉伯之春”要走多遠?(1)(1 / 1)

卡紮菲死了,本阿裏遠走異國他鄉,穆巴拉克在鐵籠內受審,薩利赫丟了半條命後“交權赴美治病”,而始於2010年年底的“中東之春”並沒有就此停止腳步。

2011年5月,我赴以色列采訪期間,曾與以色列外交部外交與經濟政策研究所的高管們進行交流。交談中,我得到一個頗讓我震撼的意外:美國知名智囊機構蘭德集團正在全力研究“中東之春”的擴展範圍,其中敘利亞和伊朗被認定無法逃脫這一驟變的影響。事實上,巴沙爾隨後麵臨的國內外巨大壓力證實了這一點。

1.在大馬士革感受壓力

早在利比亞戰爭期間,我在班加西聽到最多的是: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正在跟時間賽跑,他如果能搶在卡紮菲政權倒台之前平定國內的動蕩,那麼就會暫渡難關;如果未能在利比亞戰爭之前解決事端,那麼下一個美歐或者說北約的目標就是巴沙爾。事態的發展證實這一說法沒有錯。

2011年的6月對於敘利亞來說頗有轉折性,因為正是從這個月起,還頂著北約巨大壓力的卡紮菲決定與巴沙爾“隔空互動”,“抱團取暖”——卡紮菲嚴厲指責“外界試圖幹涉敘利亞內政”,而巴沙爾“強烈譴責北約對利比亞的侵略行徑”。

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也是從這個月起,反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力量驟然增強。6月6日,敘利亞安全部隊和警察部隊在該國北部的伊德利卜省吉斯爾舒古爾地區遭“數百名武裝分子”伏擊,造成120名武裝警察死亡。盡管外界無法證實敘利亞官方電視台的這一說法,但國際社會擔心,敘利亞巴沙爾政府連續兩個多月的鐵拳鎮壓可能導致反對派開始武裝對抗,而利比亞東部民眾告訴我,這極可能是敘利亞局勢的轉折點,因為它眼下的局勢與利比亞當初很相似,巴沙爾政權可能麵臨著與卡紮菲和也門薩利赫政府一樣的局麵。

當天,敘利亞國家電視台不停地以滾動播報的形式報道安全部隊和警察在吉斯爾舒爾地區遇到伏擊的情況。雖然仍然沒有畫麵,但敘利亞安全部隊和警察死亡的數字不斷更新,從最初的28人驟增至40人,後來又改為80人,最後定在120人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