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阿拉伯之春”要走多遠?(3)(1 / 1)

敘利亞中部臨近黎巴嫩邊境的霍姆斯市居民穆罕默德?薩勒赫3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政府宣布接受阿盟和解協議後,我們原以為暴力衝突會停止,但事實上流血依舊,安全部隊也沒有撤離街道。”

根據阿盟向敘利亞提出的和解協議,敘利亞政府必須接受三個基本要求:立即將軍隊和警察撤回兵營;允許外國和本國記者“無障礙”地在敘利亞境內采訪;立即釋放大約7000名政治犯。不過,阿盟的這份和解協議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隻字未提敘利亞政府實現上述要求的“時間表”。

正因為如此,歐美對阿盟的和解協議非常不滿。美英政府仍堅稱巴沙爾總統“必須滿足民眾的要求,本人必須下台”;歐盟也呼籲敘利亞政府“為反對派提供安全保證與空間”;敘利亞反對派則一口咬定巴沙爾政權是在“爭取時間鎮壓民眾”。

對此,敘利亞官方報紙3日刊登巴沙爾發言人的文章回應稱:“真相一定會浮出水麵,到時候就會清楚到底是誰不願意對話與和談,是誰在電視上挑起更多的殺戮。”已多次對政府軍和安全部隊展開伏擊行動的“自由敘利亞軍”隨即回應說:“隻要政府軍停止鎮壓,我們就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不過,敘利亞軍隊並沒有停止行動。

11月7日,敘利亞軍隊經過數周的激戰終於控製了霍姆斯城一個居民區,此舉再度遭到鄰國土耳其的請猛烈抨擊。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中唯一的伊斯蘭國家,當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發起軍事打擊後,土耳其領導人多次表示反對。即使是土耳其同意北約接管軍事行動後,擔心利比亞成為另一個阿富汗或伊拉克的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仍在不同場合重申,土耳其決不會向利比亞開火。然而,就在利比亞的戰火隨著卡紮菲之死漸告平息,北約軍事決策者正想喘息之際,土耳其政府卻在敘利亞局勢中扮演了暫時無人能取代的積極角色,不但與近年來一向友好的巴沙爾政權交惡,庇護反政府的“全國委員會”,更是公開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成為直接觸探敘利亞戰略底限的第一個國家。一些國際分析家甚至認為,格外熱心敘利亞局勢的土耳其其實是北約投石問路的第一步,美歐的戰略矛頭最終指向的是敘利亞堅強後盾的伊朗。

2011年11月初,一直隱身幕後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突然密集地出現在國際媒體麵前。

在土耳其外交部高級官員和土耳其武裝部隊保護人員的陪同下,棲身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地區,完全處在土耳其政府軍庇護下的“自由敘利亞軍”在11月初的一周時間內接連接受采訪。叛逃的敘軍上校裏亞爾?阿爾?阿薩德告訴記者們說:“我們一定會跟巴沙爾政權對抗到底,直到它倒台,建立起穩定安全的新敘利亞!我們是敘利亞人已的領導層,我們永遠跟敘利亞人民站在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