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比亞撤出35000中國公民讓我們明白,中國在海外的利益正越來越大,而這樣的利益往往“傷不起”。
中國企業過去到海外開拓時,考慮最多的是人力成本,收益如何,鮮有考慮政治方麵的因素,甚至沒有“政治風險”這樣的概念。然而,中國企業在利比亞的遭遇說明,如果中資企業在海外運行時不考慮政治風險,那麼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1.歐美國家“跑步”瓜分利比亞石油財富
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美國家從來不掩飾對利比亞巨額石油財富的“眼讒”。
在戰爭爆發前,利比亞每個月出口石油130萬桶,雖說這隻占國際石油出口總量的2%,但其所生產的高質量原油卻是多數產油國所無法提供的。因此,利比亞石油的出口量直接影響歐洲和美國東海岸油價的漲跌。
雖說歐美國家對卡紮菲政權頗有微辭,但這絲毫不影響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的發展。在戰爭爆發前,意大利Eni公司,英國的BPo、法國的Total、西班牙的RepsolYPF、奧地利的OMV全是利比亞石油生產的主力軍,而美國的Hess、康菲Phillips和Marathon公司近年來在利比亞也有不小的斬獲。戰爭爆發後,歐美石油公司紛紛從利比亞撤走技術人員,許多石油工廠被迫關閉,利比亞石油生產量驟跌至每天6萬桶,隻能滿足利比亞本國20%的需求,而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控製的東部地區,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也隻能靠戰前儲藏在港口碼頭的原油換取他們最急需的經費。
當反政府武裝打入的黎波裏的消息得到證實後,最快做出反應的是歐洲的油價市場。考慮到利比亞可以比較迅速恢複石油生產與出口,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迅速下跌了3%。
雖然外界並不清楚利比亞新政府是否會繼續卡紮菲時代簽署的石油合同,是否會跟石油公司重談分成比例,但西方國家,特別是在利比亞戰爭中出兵的歐美國家卻早已摩拳擦掌重返利比亞石油市場。戰前就在利比亞擁有最大的石油開采與生產份額,且在戰爭中出力不小的意大利更是擺出了“利比亞未來石油開發老大之位非我莫屬”的架勢。意大利外長弗拉蒂尼8月23日國家電視台上毫不掩飾地說,意大利的Eni公司在利比亞未來石油開發中“顯然將起老大的作用”。甚至有消息報道說,該公司的技術人員已經前往利比亞東部途中。其它西方國家也開始打起了如意算盤,它們認為,後卡紮菲時代是石油開發的黃金期,因為卡紮菲政權常常是“麻煩夥伴”,利比亞經常會提高費稅,提出新的要求。新政府與北約關係密切,想必西方國家與未來的利比亞相處不錯。還有的石油專家則人為,石油公司必將會在利比亞發現更多的新油田,因為卡紮菲時代劃定的太多軍事禁區令它們“無法施展身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