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唐工部改革(1 / 2)

楊旭聽到他的話,連忙說道:

“黃伯,這跟我可沒關係,我從始至終可都沒有教過他們如何去經商,這隻能說是他們本身天賦異稟。”

現場的眾人聽到他的話,都笑了起來。

楊曦這時候開口說道:

“表哥這次也抓住了一次好的機會啊,他這直接用基礎建設原料作為付款方式,不但夠獲得了大量的技術資料,而且還間接的給大唐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還順帶解決了剛剛因為戶籍改革問題而多出來的就業問題,他到時候肯定會在大唐各地建立河沙場、碎石場、水泥廠等。”

“而且還肯定會在關中地區成個各個工業園,然後承接我們青陽的下遊產業鏈供應,甚至他還有可能把稅收也從農業慢慢的過渡到工商業這邊來。”

楊旭聽到她的話,點了點頭表示她說的沒錯,而且還肯定會這麼幹。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所修建的這條從長安到洛陽的鐵路,一旦這條鐵路修建完成了,那麼他所能掌控的範圍又增加了不少,而不是僅限於關中這一塊,到時候河東道、河南道、山南道以及淮南道都在他的完全掌控之中。”

幾人聽到他的話,也都是認同的點了點頭,因為這些地方都在長安和洛陽周邊,他李世民要是想去也方便了不少。

而且李世民又有水泥和鋼鐵冶煉這兩種技術,特別是水泥,他要是想修建水泥公路把這些地方連接起來並不是什麼難事。

至於說鐵路,短時間內他不太可能,畢竟大唐有再多的礦產資源,想要開采出來也不是三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楊旭他們是如何討論他李世民的打算,已經回到長安的李世民是不知道了。

李世民回到長安以後,在第二天的早朝上,他就把關於工部改革,並且提高工匠地位,建立大唐科研院的事給說了出來。

他的話一出,瞬間就在朝堂引發了劇烈的反響,一瞬間朝堂就變成了菜市場,所有的不知情的文武大臣們都開始討論了起來。

特別是世家士族方麵的官員,更是一個個的跟見了鬼一樣,他們沒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會做出如此決定來。

抬高匠人地位,並且還力度如此之大,這一下子就直接把匠放在了差不多跟士同等的地位,這到時候他們這些士族的利益要損失多少。

一時間朝堂之中,五姓六望和其他的一些士族體係的官員紛紛跳出來反對,畢竟這些一搞,他們的蛋糕就變少了啊,他們的利益就受到更大的損失了。

他們這些人掌握的是讀書人,可不是這些工匠啊,畢竟原來的製度當中,這匠籍也就比商籍好那麼一點而已,他們這些自詡為人上人的貴族世家怎麼可能去關注這麼一個群體。

結果現在好了,李世民這一出搞出來,這直接又抽了他們這些貴族世家不少的血出來啊。

畢竟之前的科舉和戶籍改革已經讓他們這些人大出血了一波,現在又來一個抬高工匠的地位,這不是又從他們這些人身上抽血麼。

這他們能夠同意那就有鬼了,畢竟這些工匠又不可能為他們這些貴族服務,他們大多數隻會去為朝廷服務。

李世民對於眾人的反對,他早就預料到了,但是他並沒有當回事,因為現在這些人在他眼裏已經跟肥羊差不多了。

他想起了之前和楊旭聊天的一句話,說的什麼拳頭硬才是真道理,道理往往取決於你槍炮的覆蓋範圍。

李世民看著那些跟跳梁小醜似的各方士族世家的代表人物,沒有任何表情。

等他們一個個都說的差不多了以後,李世民才繼續開口說道:

“段尚書,工部改革就由你來主持,同時大唐科研院也要盡快組建起來,朕這次從青陽購買引進的技術資料你們也需要盡快進入研究。”

“特別是水泥、紅磚、鋼鐵冶煉,其次就是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這些作為第一要務,剩餘對技藝要求比較高的則讓我們的工匠仔細琢磨。”

段綸聽到李世民的話以後,也直接詢問道:

“陛下!這工部到底應該怎麼改革,還請陛下給臣一個明示。”

畢竟他這啥也不知道,這一上朝,李世民就跟他說工部改革,都沒有事先通知過他,更沒有和他商量過,他這完全是兩眼一抹黑。

李世民聽到他的問話,這才反應過來,他這都沒有和段綸這個工部尚書事先通過氣。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昨天李世民回到長安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他腦子裏又隻想著今天的早朝將工部改革一事說出來然後通過,結果忘了和段綸這個當事人提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