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上小學的時候學習不像現在這樣緊張,所以家裏時常來些親戚朋友。隻要家裏一來客人,路路就顯得十分開心,忙前忙後地給叔叔阿姨們端茶倒水。孩子們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喜歡相互比較,生怕輸給了別人。剛剛一個孩子唱完一首歌博得大家的喝彩和掌聲,就會有另一個孩子爭著要來跳個舞把他給比下去,於是精彩的節目輪番上演,歡笑聲也是此起彼伏。路路沒有什麼特長,隻是一個勁地叫好和鼓掌,手掌都拍得通紅,然後趁間隙的工夫跑到廚房裏照看正燉著的菜,我和路路爸看在眼裏隻能相視地默默搖搖頭。正當大家在客廳歡聲笑語不斷的時候,我們房間裏卻傳來了爭吵聲,是二表妹的兒子和三表弟的女兒。小男孩想看動畫片《晶碼戰士》,小女孩偏偏要看《花園寶寶》,一時間兩個人拿著遙控器誰也不肯放手。表妹和表弟上前連哄帶勸,可怎麼也不管用,小女孩甚至還為此開始抹眼淚,大人們都站在那裏誰也沒有辦法,誰讓兩個孩子都是家裏的慣寶寶呢。路路這時悄悄地走到我身邊來:“媽媽,你有一塊錢硬幣嗎?”我當時正為如何解決這兩個孩子的問題而頭疼著,所以也沒怎麼在意路路說什麼就直接從口袋裏掏出幾個硬幣給他。
“樂樂,欣欣,你們都想看動畫片是嗎?”路路走到兩個孩子中間說道。
兩個孩子看著他,都點了點頭。
“你們兩個人都想看,但是隻有一台電視,所以隻能一個人先看。我們來猜硬幣的正反麵,誰猜對了誰先看。”路路晃了晃手裏的硬幣。
結果,表弟的女兒猜對了,打開電視高高興興地看起了《花園寶寶》,而表妹的兒子則毫無怨言地跟著我們到客廳看起孩子們的表演,一場由動畫片引起的風波就在路路的調解下輕鬆地化解了,大人們紛紛誇獎路路,說他是個在“危急時刻”可以想出好點子的“小神童”。
路路在解決問題能力上麵的優勢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因此意識到自己總是強調路路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的其他方麵。其實,路路從很小就能夠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遇到問題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依賴我和他爸爸。記得上幼兒園中班時,他把一個玩具丟在了幼兒園。我正準備打電話給路路的老師,叫她幫忙尋找,路路卻拿著一張紙,叫我幫他寫上“尋物啟事”幾個字,路路已經在紙上畫出了玩具的樣子,還用畫筆塗上了和實物相同的顏色。我對路路能夠想出這個方法感到很驚喜,路路淡然地說:“電視上不是都是這麼演的嗎?”
事實上,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以後取得的成就有著密切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成就就越大;反之,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差,成就就越小。
作為中等生的路路在解決問題這一方麵確實比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要好很多。這可能是因為優等生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使得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常常由父母解決,缺少了鍛煉的機會;還可能是由於長期的課本知識使得他們接受了教條式的訓練,思維方麵缺乏創造性。
就像在遇到兩個孩子因為要看不同的動畫片而搶遙控器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思維是勸說孩子不要爭搶,應當有禮貌地相互退讓,可是很少有人像路路那樣能夠主動地從正麵去解決問題。
路路在用硬幣解決糾紛之後沒多久,我就看到了缺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那天晚上,我因為加班回來得很晚,樓道裏的燈壞了,黑糊糊的什麼也看不見,上到二樓的時候隱隱約約聽到一個小女孩的哭聲,到四樓才發現原來是同事小張家的女兒正坐在門口哭。我趕緊過去,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又累又怕,一下撲到我的懷裏,哭得說不出話來。
我趕緊從包裏拿出手機,照照小張家的門,還摁了幾下門鈴,都沒有反應。我一邊安慰著孩子,一邊想給小張打電話。電話還沒撥出去,就看見小張家的門上貼著一張字條,是小張的筆跡,上麵寫著,爸爸媽媽臨時有急事,讓孩子放學後先到隔壁樓小姨家裏去。孩子可能沒有看見,就一直在門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