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話以後,我很注重教育路路的策略,我會特別注意保護和激發路路的好奇心。對待路路的問題,即使我知道答案,也會盡量理智地克製住脫口而出的衝動,然後與他一起去探索。比如路路問我蜜蜂住在什麼地方,我不會直接告訴路路是蜂房,而是和路路一起“跟蹤”一隻小蜜蜂,直到那隻蜜蜂回到家,路路自然知道蜜蜂住在哪裏。而且在“跟蹤”的過程中,我還可以趁機告訴路路很多有關蜜蜂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教育策略,我發現路路果然很少再重複問同一個問題了,而且有時候,走在路上看見什麼,引起他回憶時,他還會忽然念叨起那些我曾經教給他的知識。看來,盡管有愛,教育還得講點策略。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成績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中等生成績雖然中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求知欲應該受到“中等”的待遇。可以說,越是成績中等,父母越要關注孩子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當孩子因一個問題迷惑而詢問父母時,即使知道答案,也要克製住脫口而出的衝動,盡量給孩子留下思考、討論的空間。記住,對孩子的提問,父母最好總是以“讓我們一起去……”開頭。
傾聽,給孩子尊重
你還能像孩子小時候那樣知道他那麼多的小秘密嗎?他還經常跟你說學校裏發生的好玩的事情嗎?你們是不是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發生爭吵?如果這些問題都發生在你的身邊,那麼自問一下,你跟孩子有多久沒有聊過天了?你是否知道孩子心裏在想些什麼?
“每當我和爸爸的意見不一致時,他都以勢壓人,不讓我說話,報興趣班的時候都不過問我,直接就給我報了。”“我媽也是這樣,從來不願意聽我說話,也不允許我插嘴,她總是說‘小孩子懂什麼?學這個以後有好處。’”“就是,有好處能怎樣,我又不喜歡,我媽要是喜歡的話那讓她去上好了,我就不去上。”幾個孩子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都在說自己父母的不是之處,語氣裏流露出對父母的不滿。我靜靜地從他們身邊走過,而就在轉角之後聽到幾個媽媽們的交談:“你說我們家孩子都在想些什麼啊,給他報的興趣班也不去上,回家就待在房間裏,也不和我們聊天。”“是啊,我家孩子也這樣,小時候天天‘媽媽媽媽’地喊,現在幾乎都不怎麼跟我說話。”我一邊走著,一邊想著剛剛聽到的兩種不同的話語,內心不由自主地感慨起來,因為缺乏交流和溝通已經是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
樓下的小王經常跟我訴苦,說孩子一點也不聽話,讓他去上興趣班每次都拖拖拉拉,有一次小王因為有事沒有去送他,結果沒過多久老師就打來電話,詢問孩子為什麼沒有來上課。結果小王著急得工作也沒做好,就急急忙忙找孩子去了。為了這事,他不止一次在我麵前抱怨,終於有一次我問她:“你了解孩子嗎?你知道他想要什麼嗎?”然後小王愣愣地看著我,半天沒有說話。
很多家長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都會覺得奇怪:“我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怎麼會不了解呢?”其實不然,這裏說的了解,並不是停留在一般表象的了解,而是對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動態的了解,它包括孩子所處的大小環境(社會、學校、家庭)對他們有哪些影響;孩子心靈深處會藏著哪些為大人所始料不及的奇思妙想,以及什麼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路路剛上小學,我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給路路報了鋼琴班和美術班。平時周一到周五在學校上課,周六、周日上午上鋼琴課,下午上美術課,等到他四年級的時候,當我準備繼續給他報興趣班的時候,他卻很嚴肅地跟我說:“媽媽,你能聽我說一句話嗎?”“什麼話,你說?”我心不在焉地回答他。“我不想學鋼琴和美術了,我想學我自己喜歡的。”我看著平和、充滿期待眼神的路路,再加上路路爸的支持,默默地點了點頭。
興趣是孩子的興趣,他們想要學什麼隻有他們自己心裏最清楚。父母們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願望,於是從小就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上完學校裏的文化課之後,還要接著上興趣班裏的課,孩子在這種模式之下成了學習機器,久而久之就會因為和自己興趣不搭而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的矛盾也日漸增深,變得不願和父母說話,甚至在家時常爭吵。其實,解決所有的問題隻有一個辦法:傾聽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