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脆弱、膽怯、拒絕社會是怎麼來的?
我從1999年開始對中國孩子的成長、成材進行研究、觀察,時至今日在對幾千例孩子成長教育的個案分析中,我發現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著脆弱、怯懦甚至個性軟弱的品格,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有不少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麵臨激烈殘酷的社會競爭,不是選擇勇敢、堅強的麵對,而是選擇了逃避、放棄抑或是隨波逐流,在當下的社會中越來越龐大的“啃老大軍”中,多的便是這樣的孩子。
家住北京的馬波是一位26歲的大家畢業生,當他的媽媽帶他找到我做心理輔導時,他已經在家啃老四年多了。因為大學畢業時找工作屢屢受挫,也因為吃不了上班族朝九晚五的苦,馬波索性回到父母身邊,泰然自若地做起了啃老族。他的父母實際上也是一般的工薪階層,並且都已退休,在父母微薄的養老金的供養下,年輕力壯,又受過高等教育的馬波,過著白天睡覺,晚上玩電腦遊戲通宵的安逸日子。24歲時,馬波通過網戀找到一位女友,很快倆人就舉行了婚禮。馬波的女友同樣是大學畢業,在馬波的影響下,結婚伊始便辭去了工作,跟馬波一起在父母家啃老,兩位退休老人供養著兩個年輕人的生活,這讓馬波的父母不堪其負。
在這種情況下,馬波的媽媽找到了我,希望我能跟他的兒子談談,看看這孩子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兒了?
跟馬波一接觸我就發現,這個26歲的已為人夫而且即將為人父的大小夥子,一臉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靦腆、羞澀,甚至有些膽怯。這個在媽媽嘴裏從小到一直是乖順、聽話的年輕人,在談到未來時一臉的茫然與不知所措,那些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以及野心勃勃,仿佛從來沒有在他的腦海中出現過。
他坦言啃老並不是他所情願,實屬現實逼迫無奈。他抱怨求職時屢屢受挫,用人單位對他的挑剔讓他難以忍受。他指責現在公司的老板都對人苛刻,業績壓力讓他難以承受,同事之間也相互傾軋,這種工作環境讓他想起上班這件事就有些恐懼感,所以,寧肯在家粗茶淡飯,也不願意再踏上社會半步。
至於他新婚的妻子也辭了工作回家啃老的現實,馬波這樣解釋,愛人在單位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同事之間相處得非常不愉快,愛人說了,他一個男人都可以不上班在家安心啃老,她一個女人嫁了老公,就更不需要再上班打拚了,還是在家裏啃老比較有安全感。
兩個已成年的年輕人,在走進了婚姻,組建了家庭之後,考慮的不是如何參與社會競爭,為自己未來的生活開辟一片天地,反而卻成了鐵杆的啃老一族,這樣的案例不能不讓人唏噓感歎,令人不安的是像馬波夫婦這樣的個案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在少數,而且,還有越來越增多的趨勢。
與馬波的媽媽談起馬波的成長,她坦言同許多的獨生子女家庭一樣,她和丈夫雖然都是工薪階層,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們也在竭盡所能盡量讓兒子的生活沒有缺憾。兒子上中學的確時候,為了讓兒子能跟其他同學一樣穿上限量版的名牌運動鞋,馬波媽媽曾經一個月內隻吃鹹菜喝粥,省下了一千多元錢給兒子買了雙運動鞋。
可就是這樣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成年以後卻成了這副樣子,這讓馬波的父母想起來就愁腸百結,不知該去怨誰?
實際上在馬波媽媽的描述下,我已經初步看到了馬波的成長軌跡。從小乖順、聽話,從不惹是生非的馬波,是父母老師眼裏公認的好孩子,學習還算努力,並且,順利地考進了大學,在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孩子沒問題的情況下,豈不知馬波的內在品格卻存在著教育上的嚴重缺失,人們隻看到了他的乖順、聽話,卻忽視了他的個性與思考能力的培養,人們隻看到了他學習還不錯,考上大學沒問題,卻忽視了他是否擁有堅強而勇敢的品格。
而正是這些能力與品格的缺失,讓他即使接受了不錯的技能教育,卻無法直麵社會,參與競爭,成為一個時代的逃避者,也成為自己人生的失敗者,至少目前看是這樣的。
坦白說像馬波這樣的成長經曆,在現如今的中國家庭裏簡直是太普遍了,幾乎每個孩子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由父母包辦一切,大到買房裝修,小到襪子內褲,這一切孩子不需要費絲毫氣力,皆由父母操辦,做為回報,父母要求孩子從小就要乖順、聽話,好好學習,一切以學習成績為考量標準。聽話,考得好的孩子是每位父母心頭的驕傲與欣慰,而略有點兒個性,學習成績再稍有點兒不盡人意的孩子,便成為父母心中的“痛”。
正是這樣的教育環境,塑造出了馬波這樣的孩子,也讓中國的父母倍感困惑,“我為孩子付出了全部,怎麼孩子還是很難有成功的人生?”
麵對父母們的困惑,我唯一的解釋便是,“也許你在孩子的成長中隻重視了孩子的生存技能的教育,卻忽視了能夠讓孩子獨立、成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品格教育,也就是孩子的人格與品質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對孩子靈魂的教育,它可能無法用分數考量,卻是一個孩子麵對社會壓力與競爭的承受力反應,更是孩子麵對挫折時的選擇。”
在這其中堅強與勇敢的品格,當是孩子成長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品質,具備這種品格的孩子,當他獨自麵對社會時,你不必擔心他會成為挫折的逃兵,更不必擔心他被失敗擊倒,他會因為擁有堅強的意誌和強烈的征服欲,而對挫折愈挫愈勇,因為很勇敢,他坦然接受失敗,卻從來不會氣餒,這樣的孩子你還用為他的生存擔心嗎?你還懷疑他的未來嗎?成功對他來說難道不是遲早的事兒嗎?
(二)對孩子堅強與勇敢的品格教育,應該從嬰兒期就開始了。
很多父母問我,我們也知道品格教育的重要,可是這種教育應該在孩子的什麼階段開始呢?在我看來,這種品格在孩子的成長中開始得越早越好,尤其是堅強與勇敢的品格教育,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就應該開始了。
我在美國學習的時候,發現美國人的嬰兒從一生下來,就獨自待在一個大房間裏,父母會待在他們自己的房間裏,當然,這個大房間裏有時會裝有攝像頭,有時會放著一個擴音器,嬰兒的母親常常會通過這些來判斷正在啼哭的嬰兒需要什麼,在她們看來,大人們完全沒有必要在嬰兒一啼哭時就迅速出現在他們麵前,甚至很快把他們抱在懷裏,這樣隻會讓嬰兒變得膽小而任性。
媽媽們可以通過嬰兒的哭聲來判斷他們是餓了,還是渴了,抑或是需要人來陪伴。在美國媽媽看來,並不是嬰兒的每個要求都必須馬上給以滿足,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不能因為完全要照顧孩子而放棄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嬰兒一生下來就必須學會自己麵對一些事情,譬如在父母忙碌的時候,自己玩耍,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勇敢地麵對空曠的大房間,甚至在媽媽騰不出手來抱自己一下時學會忍耐,這是對孩子最早的堅強與勇敢的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