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勝恐懼,直麵自我
職場是每個上班族生活的中心,拖延也成為其最為常發的地段。許多人都知道自己存在拖延的陋習,卻遲遲不肯拿出行動來與之對抗,反而聽之任之。隻有積極地行動,才能衝出拖延的“圍城”。
弄明白自己在怕些什麼,然後勇敢麵對。
再然後,你就不會再怕了。
——瑪麗蓮·曼森
戰拖要訣 直麵自我
恐懼,是指一種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心理狀態,它通常也是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在現代社會中,恐懼存在著諸多不良後果。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了拖延,正是因為恐懼。比如,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再去嚐試某件工作,因為害怕某件事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而選擇了把這件事的完成期限無限延後,這些都是因為恐懼而遲遲不願意完成手頭上要緊工作的典型例證。
小齊和小楚合資經營著一家酒店,在酒店剛開始的時候,小齊主要籌錢,小楚主要貢獻自己的管理經驗,他們各占酒店的一半股權。這幾年,在小楚的管理下,兩人的酒店經營業績越來越好,已經到了可以開連鎖店的地步。可是,事情發展到了這種階段,小齊卻不開心了,他總是拒絕小楚提出的開連鎖店的想法,並經常主動阻止酒店進一步擴大經營。
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原因很簡單——小齊內心的恐懼。因為他總是擔心小楚在業務擴大、擁有更多資金之後,從這座酒店脫離出去,發展他自己的事業,而小齊對自己的管理經驗又是始終極其不自信的。正是這些情緒影響著小齊,讓他忘記了企業的發展壯大,對於同樣作為股東之一的自己也是件好事。
小齊內心對種種情況的恐懼和擔憂,讓兩人的酒店不得不拖延了發展的步伐,麵臨著停滯不前的尷尬處境。如果小齊能夠擺脫掉這種恐懼的心理,並且與小楚有一個良好的溝通,那結果肯定會大不一樣,小齊也用不著總是陷入惶恐不安的情緒之中了。
戰勝恐懼的一個前提是直麵自我。所謂直麵自我,指的就是作為當事者的人們,應該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引發所有恐懼心理和情緒的自身原因。正如上個實例中的小齊,他直麵自我的過程,就是應該認識到他的自私——即總想把小楚留在身邊,認識到他的膚淺——即偏激地以為小楚可能會出現的分離行為,還有認識到他的目光短淺——即不把自身管理素質的提高作為酒店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前提。
我們直麵自我的過程正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地發現自身的不足、發現自我的缺陷的過程。隻有當我們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才能因地製宜地去調整自己的恐懼,並再一次獲得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但這也需要個人有相當的膽量,需要一種莫大的擔當勇氣和奮鬥不止的動力——因為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人們心理上最難接受的事,而在錯誤中反思並改正自己的這種行為,也常常隻是少數聰明人的專利。
如何去戰勝恐懼很關鍵,我們可以從下麵這幾個方麵來做:
1.從恐懼入手,反複強化
當我們害怕一件事,並對其表現出十足的恐懼情緒時,這樣的表現往往也意味著我們經驗的欠缺。正如在公共場合的演講,如果一個人對於這種情況表現出擔憂害怕的情緒,那麼也意味著在這一方麵,他的個人經驗是十分缺乏的。這時,最好的調整辦法莫過於反複地練習在公共場合的個人演講。隻有在擁有一次又一次現實的經曆之後,經驗才可以彌補他的不足,當到了真正的大場合,他們往往就不會如起初那般稚嫩了。
從恐懼入手,就是在事情的根源處去尋找恐懼的原因,並通過針對性的強化練習,以達到規避恐懼的目的。我們應該勇敢地去麵對恐懼,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戰勝它。
2.情景練習,熟悉過程
在產生恐懼的心理時,我們可以通過對記憶中那些場景的模擬,給自己一些暗示,記住自己從不恐懼到恐懼的完整過程。當我們完全把握好了整個過程發展的脈絡,下次再麵對相同或者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就能夠做到處亂不驚,並且從容應對了。
拖延者的惡性循環過程之所以會發生,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對過去的經曆表現出的淡漠和不關心。這種態度讓當事者很難意識到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麵有不足之處、應該怎樣去加強自己。因為對過程的不熟悉,拖延者會在再一次經曆上次所經曆的拖延行為時,對眼前的事表現出如初見時的狀態。
我們應該不斷熟悉自己拖延、失誤甚至失敗的過程,分析原因,把握本質。這讓我們可以自檢、自勵,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3.從缺點入手,彌補不足
人們之所以會恐懼,正是由於在他們的工作或者學習中,他們是有缺點和不足的。這是他們自己也很清楚的地方,所以當工作中需要使用到他不足的那一方麵的儲備時,恐懼的心理就會隨之產生。
在參加一門考試前,當堂考試科目的參考書一共有六章內容,可是直到考試之前,你卻隻是複習到了第四章,那麼後麵兩章就是你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了。當試卷到手之後,也許你會先忐忑不安地看看都在考哪幾章的內容,並在心中暗暗祈禱“千萬不要考後麵兩章”。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複習內容已經完全夠用了,那固然是好的,你心中原有的那點小恐懼也會煙消雲散;但如果你發現所有的考試內容都是你還沒複習到的那兩章的內容,那你心中原有的一點點恐懼也會被無限放大,直到讓你開始膽戰心驚的地步。
我們應該從讓我們恐懼的那些缺點和不足之處入手,盡力去彌補它們。正如在上麵這個事例中,如果到後來你還是掛科了,那麼你在準備補考時,就應該多對你從前沒複習到的那最後兩章內容進行複習,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拖延而導致陷入惡性循環的恐懼之中。
4.主動避免不確定因素
真正讓很多人恐懼的,不是現實既定的事情,而是一切可能的不確定因素。當我們因為恐懼而開始拖延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看到一些不確定因素對我們拖延行為的引誘和“鼓勵”。當下次再麵臨相似情境的時候,為了不再拖延,我們就應該對那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主動的躲避。這樣,我們才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個人生存環境。
1949年,一位24歲的年輕人充滿自信地走進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應聘做會計工作,隻因為父親曾說過“通用汽車公司是一家經營得很好的公司”。在應試時,他的自信使助理會計檢察官印象十分深刻。當時隻有一個空缺,而應試員告訴他,那個職位很是艱苦難做,一個新手可能會一籌莫展。但那個年輕人卻隻有一個念頭,即進入通用汽車公司。當應試員雇用了這位年輕人之後,曾對他的秘書說過:“我剛剛雇用了一個想成為公司董事長的人!”而這位年輕人就是從1981年到現在都一直出任美國通用汽車董事長的羅傑·史密斯。
戰勝恐懼、直麵自我是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這個世界上本來不存在牛鬼蛇神之類的迷信事物,而真正能夠讓人有一種恐懼心理的,往往都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心理暗示。隻有勇敢地麵對自我,理解並掌握恐懼的真實內涵,我們才能夠以激昂向上的工作態度,去爭取一個又一個新的機會。
第二節 選擇困難症:切勿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一個真正的、矢誌不渝的人,
對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應該感到後悔的,一旦下了決心,
他定會把這看作是唯一的正確的決定。
——安德烈耶夫
戰拖要訣 堅毅果敢
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時常不得不麵對這樣或那樣的選擇,決定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怎樣去做。有選擇權通常是一件好事,但讓人舉棋不定、難以抉擇的局麵卻容易帶給人們思想和精神上更多的困惑。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悲劇人物哈姆萊特就有過這樣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向我的繼父,也就是我的叔父報仇雪恨?他殺死了我的父王,奸汙了我的母親”,“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很多精神病學家都把哈姆萊特的故事看作了人類瞻前顧後和猶豫不決性格的經典案例。
“選擇困難症”,也稱作“選擇恐懼症”,其具體表現就是:當患者需要對一件事作出選擇的時候,總是會異常地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遲遲作不出最後的決定。更有甚者,當麵臨選擇時,還會感到痛苦煎熬、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產生極端的恐懼感。
選擇困難症的形成原因
心理學家裏昂·曼恩指出,猶豫不決是一種無效的決定複製策略。正如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所說的——“即使作的決定是錯誤的,也比不作決定要好得多。”我們的人生始終高速向前,對事情猶豫不決容易帶來拖延,讓我們遇事拖,事事拖。
小芳就曾經遭遇過這樣的局麵。因為工作“不順”,小芳找到了心理醫生。她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工作近6年,兩個月前,領導準備提升她為部門主管助理。然而,這個難得的機會卻成了她很大的煩惱,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答應。因為她擔心當助理就要管人,那樣就會得罪人;而且她還了解到,助理的工作很隨機,沒有硬性規定和固定任務,似乎什麼事都得自己決定,這讓她很擔心自己幹不好。她非常想拒絕領導,但不知道怎麼拒絕,也怕拒絕會讓領導對她有看法,因此盡管很糾結,她還是很忐忑地上任了。不過她並不知道應如何開展工作,整天都覺得很煩、很彷徨。
除此之外,心理醫生在谘詢的過程中還發現,小芳在生活中,特別是在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候,也經常會表現出猶豫不決的特點。比如和朋友去逛街之前,小芳常常會為穿哪件衣服而糾結半天;在幫母親買菜的時候,因為對買哪些菜遲疑半天,而耽擱了母親做飯的時間;甚至在家裏安排相親的時候,小芳總是矛盾於要不要找男朋友、找一個怎樣的男朋友這些問題,而白白錯過了很多優秀的男生,一直到今天還是單身。
小芳的情況就是很典型的選擇困難症,這種症狀出現的原因表現為多個方麵,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點:
1.追求完美主義,但過於偏激
對於那些有選擇困難症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都是極度追求完美的人,並且總是習慣性地要求自己在眾多選擇中做一個單選——必須是極度理想化的選項。這些人也帶有一定的強迫症和強迫性人格,他們往往追求自己心靈上的完美,並賦予當前選項過多的新的含義,最終導致難以作出實質性的選擇。
2.害怕承擔責任
很多人在去看電影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電影院同時上映著3部不同的影片,小A問小B想看哪一場,小B回答說無所謂,但小A自己也猶豫著難以作出決定,最後他讓小B隨機選了一場並買了票。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如果到最後電影很無趣,與兩人的期望不符,小A可能就會抱怨小B決策的失誤,但小B反而會覺得選擇電影的權利是小A交給他的,小A也有責任。其實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出現,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人都害怕承擔選擇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後果,所以他們反複地對選擇權進行推讓。
當人們在麵臨一些人生中的重大選擇之時,鑒於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在具體的選擇作出之前,他們可能就會陷入一種格外的焦慮和擔憂之中——每一個選擇都看起來並非完美。即使最後作出了決定,但人們又會反複地思考自己這個選擇的正確性、與其他選擇相比所獨具的優點。這種選擇困難症就是來源於人們對於結果的害怕、對於承擔責任的擔憂。
3.心智不健全
對於成長於物質條件極其豐富的這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大多出生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後,這些從小被父母們嬌貴著、疼愛著長大的人,他們遭遇挫折和苦難的時刻往往是極其稀少的。但是在一個心智逐漸健全的成長過程中,必要的苦難能夠帶來經曆的充實,讓他們明白通過苦難所將得到的勇敢、堅持等多種品質。而經曆的欠缺,恰恰造成當下很多年輕人心智的不健全。當他們需要獨自麵對選擇的時候,內心的柔弱和對父母的依賴往往會讓他們不斷地猶豫、不斷地瞻前顧後,以及不斷地拖延作出選擇的進度,決定遲遲不能落下,從而造成了選擇困難症的泛濫。
精神醫學認為,選擇困難症其實是對自我不滿的表現,患者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出來,變相地折磨自己,並逃避麵對事實。
完美主義也好,心智不健全也罷,其實都是對自我不滿的變相反映。但在生活這個遊戲中,人們別無選擇,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當事者也必須盡力去獲取成功的籌碼。隻有不斷努力,不斷地調整自我狀態、改善自我認知、修正自我的毛病,才能得到生命的意義。
讓選擇不再困難
治療選擇困難症,成為了預防拖延出現的必要途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嚐試:
1.篩選出個人偏好
我們常常圍繞著健康、金錢、愛情、事業、友情、親情這六方麵不斷旋轉,這六點也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主要方向,很多選擇的展開大多也正是圍繞著這六個方麵來進行的。但是每個人都不可能同時得到這六種美好的東西,有一個努力的重點和方向,可以避免走入歧途、造成時間的浪費。
篩選出這六個方麵中我們最為看重的那一點,它應該與你的個人興趣息息相關。給予它足夠的重視,會讓你在再次麵臨選擇的時候作出的決定更為果斷和堅定;同時,因為猶豫帶來的遺憾也將會隨之變少了。
2.量身定做,製訂人生規劃
之所以會出現選擇困難症,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我們接下來應該走的路不清楚。當一種完整並符合自身要求的人生規劃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時,那麼當選擇再次來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比自己的需要,根據選項及時快速地作出反應了,因為我們擁有了一份人生的指南,它給了我們明確的方向感。
3.不為過去後悔
過去了的事情,始終是不可能再次重新開始的,對於我們的選擇,我們也應該抱著一種果敢的態度——“我做了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並不等於完全正確的選擇,但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正確的選擇往往又是不存在的。我們沒必要因為過去而後悔,因為決定作出的那一刻早已無法再改變了;另外,總是沉浸在過去,也將給現實帶來更多的苛責。活在當下,為了當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為過去而後悔呢?
人生是各式各樣的選擇的集合體。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作著不同的選擇,或難或易,或直接明了或複雜崎嶇。瞻前顧後和優柔寡斷不斷阻止著我們作出選擇,讓我們的才能與智慧難以發揮到極致。為了讓我們的未來充滿活力,讓成功降臨到我們的身上,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下決心去改變自己那些拖延的選擇方式了。
第三節 打破二分法:成功之外不隻是失敗
什麼是失敗?無非是邁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
——溫迪爾·菲利普斯
戰拖要訣 開闊思維
二分法有很多種定義,在這裏我們將討論二分法的一般定義,即將所有的事物根據其屬性分成兩種。錯誤的分類可能導致邏輯謬論,如:非黑即白,不是忠的就是奸的。這很明顯忽略了中間狀態的存在。
對於成功與失敗這兩個概念來說,我們也應該不止看到它們獨立而反義的自然屬性,還要多考慮下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其他情況。比如在一件工作的實施和完成過程中,今天你失敗了,那麼並不意味著關於這件工作成功的可能真的離你遠去了,也許在明天,在你重新做這件工作的時候,你又成功了;甚至當你在這件工作中遭遇失敗的時候,你又在那個過程中實現了別的項目的成功。理性地對待成功與失敗,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中時常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狀態,取得更好的人生成就。
小明是公司某項目的負責人,一天,上級交給了他的團隊一個策劃任務。通過所有人的共同探討,小明和他的團隊製訂了詳細的工作計劃,把這項策劃任務付諸實際行動。可是在最後的報告會議中,小明的策劃方案卻遭到了領導的否決,因為他們覺得這項策劃與公司的長遠規劃並不相符。於是在領導麵前,小明當然是失敗了。
可是這真的是一種失敗嗎?對於小明和他的團隊來說,因為在這項策劃中的集體努力,他們不僅在工作過程中使團隊關係更加融洽,並且也提升了團隊經驗,這是成功的。對於這項策劃本身來說,單獨剝離它與這個公司的關係,也許在別的公司,它的構思和創意又能給那些公司帶來驚喜,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可能也是成功的。
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事物間的聯係也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聯係,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成功與失敗,它們的產生和影響必定是複雜的,心態不同、角度不同,人們眼中的成功與失敗也是不同的。理性地對待我們遭遇的成功和失敗,是對我們人生經驗的總結和豐富。
我們要打破傳統的二分法,不應該把工作中的成功和失敗放在對立的位置,並嚴格地區別和單獨地對待。下麵這些步驟很重要:
1.“除了成功,我們還有什麼不足?”
當我們收獲了成功的時候,我們也欣喜萬分,以為自己的成功是無比巨大的。比如,一座化工廠的建立,對於當地政府來說,必定可以帶來稅收的提高,促進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拉動地方生產總值的提升。這些都是成功,值得人為之慶祝。可是在這成功的背後呢?也許這份成功的得來,也換來了當地環境的汙染、與周圍居民關係的惡化。從表麵上看,是一種情況,但換一個角度看,又是另一種情況。
古人曰:“滿招損,謙受益。”在成功的時候,我們也不應當因為這份成功太過驕傲,還應該反思除了這個成功的結果,在過程中我們還有什麼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我們應該具有的品質。隻有這樣,今天的成功才能換取未來更多的成功,產生增值效應。
2.“失敗之外,我們得到了什麼?”
人們從不鼓勵失敗,但也從未否定失敗的作用。“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最好的詮釋。遭遇失敗,我們會產生糟糕的情緒——失望、不滿,但切勿因此而灰心喪氣,放棄了我們對於夢想的追求和對於成功的渴望。
在失敗之外,我們經曆了付出艱辛和努力的過程。具體而言,必定是在反複地去嚐試達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時,我們積累著經驗——失敗的經驗。這是一種可以讓人快速成長的東西,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走出失敗的陰影。結果並非可以決定一切的東西,讓我們收獲最多的是那其中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給予人們更多的啟示——“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肯定還有什麼地方沒做好”,等等。這些都可以讓我們下一次的努力過程變得更容易。
3.“我們的失敗,就是真的失敗了嗎?”
許多人常常因為失敗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這些人大多數都有其奮進而努力的一麵,對於他們來說,失敗往往並不是真的失敗。
米開朗基羅和凡·高都是曆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但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他們活著的那個年代,他們都是“失敗者”,無人欣賞他們的佳作,甚至凡·高還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精神嚴重錯亂者”。可是這種失敗卻不是真的失敗。現在的人們,當換了一種角度和認識再去欣賞他們的作品時,其中的美妙意境會讓所有人都不禁感歎兩人的卓越成就。
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失敗,我們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失敗,其實並非絕對的失敗。比如積累了人脈、在其他相關的事情中收獲了成績,這些都有助於我們重整旗鼓、再次啟程。
無論我們所努力實現的目標有多麼重要、失敗的經曆是多麼讓人痛苦,自找擔心這種行為都是不理性的。擔心容易帶來情緒上的焦慮、煩躁,更會導致行動上的遲緩,引發拖延。這種拖延,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