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幫助孩子適應這個社會(1 / 3)

1.讓孩子學會放棄舊有觀念

心理觀察:理解實驗

1.1孩子對事物的真正理解是怎樣形成的?

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來看,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認為地球的表麵是平的,因為如果是圓的話,自己就會掉下去;還有一段時間認為地球是圓的,我們住在地球裏麵。而自己是什麼時候真正形成地球是球形的概念,則已經忘記了。

這種經驗似乎是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說明人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那麼現在把這種經驗放到孩子身上來看,其實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認識,對概念的一種理解過程。隻不過這種理解一開始並不就是正確的,它似乎存在一個發展的過程。

不過這僅僅是從我們自身經驗出發得出的一種猜想,究竟事實是不是這樣,得靠真實的數據信息來說明。

那麼究竟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呢,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家長又該怎樣促進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呢?

1.2心理實驗:地球是什麼形狀

stellavosniadou是雅典一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教授,她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著很多著名的研究,以英文和希臘文的形式發表了100多篇著作。她和williambrewer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做了一個很經典的實驗,說明了理解的發展過程,找到了我們是如何“知其所以然”的答案。

實驗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中的“心理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對於某一件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人們會先建造一個心理模型,然後測試這個模型,以獲得對於周遭的理解。它認為我們在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係列的中間點,每達到一處,了解的都是事情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和brewer希望從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中找出證據說明理解的發展過程。

vosniadou和brewer的實驗采用訪談法,訪談對象為60個6-11歲的孩子。訪談中他們需要回答48個問題。問題從簡單出發:“地球是什麼形狀的?”,漸漸的,後麵的問題變得更有試探性,以此了解孩子對於地球的理解所建立的心理模型。

實驗結果是大多數孩子開始的時候都說地球是圓的,但是到後來的回答中,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模型。如當問到如果你年複一年一直走路會發生什麼情況時,很多孩子都回答說會掉下去,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個圓球,隻要不是站在上麵,就會站不穩。有些孩子甚至說會掉到其他的星球上去。還有孩子說地球是圓的,但我們住在地球裏麵的一個平麵上。

vosniadou和brewer對孩子們的回答進行了整理統計,發現孩子們存在一個明確的回答模式:

60個孩子當中有1個的孩子認為地球是一個平的長方形,我們有可能從邊緣掉下去。還有一個有類似的看法,認為認為地球是一個平的圓盤子,我們有可能從邊緣掉下去。8個孩子認為,有兩個地球,我們站在其中一個平的“地球”上,而另一個在天上的“地球”是圓的。這個答案揭示了當被問到“地麵”的時候,他們認為這個星球是平的,而被問道“地球”是則認為是圓的回答。有12個孩子認為地球是一個空心球,而我們住在地球內部的一塊平地上。還有4個孩子認為地球是個鋪平的圓球,人可以在上麵(和下麵)生活。剩下的11個孩子或者是沒有給出統一的答案,或者他們的回答難以歸納出一種模型。

不過結果證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持有地球是球狀的常規觀點的孩子穩步增多。

1.3實驗結論:理解建立在放棄固有的成見的基礎上

stellavosniadou和williambrewer從實驗結果中得出結論。

結論:個體對一個概念的理解與接受需要一個發展過程,而理解建立在放棄固有的成見的基礎之上。

比如說,首先我們從經驗上告訴自己地球是平的,否則我們就會站不穩。但是我們又被告訴地球是球形的,所以我們建立了各種心理模型,來解決這種衝突。比如說空心球。而要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那就要求孩子放棄自己原有的思維,即認為隻有在平的地上才能站穩,傾斜的地方就會掉下去。

1.4教育策略:引導孩子學會怎樣接受新觀念

根據實驗的結果和後人的研究,我們可以在育兒上得到一些啟示:讓孩子學會在理解中放棄舊有觀念,接受新觀念。

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不斷放棄舊觀念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孩子的理解發展中,要逐漸引導孩子認識新觀念比舊有觀念更好的地方,幫助孩子放棄舊有的、不正確的觀念,建立正確的觀念。

這其實也是一種思維習慣,對孩子以後在生活學習中也有很大的好處。而相對於父母而言,在理解孩子的時候,也要學會相對的放下自己的觀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孩子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學習來的嗎

心理觀察:不可能場景實驗

2.1想要騙過孩子,沒那麼簡單

昨天在朋友家看到了非常熟悉的一幕。朋友為了保護孩子的眼睛,不讓孩子玩手機上的遊戲,所以平時在家的時候,手機總是藏得好好的,不讓孩子發現。這一次,朋友正打電話的時候,她的小孩從外麵回來了。

小孩看到他媽手了的手機,兩眼放光,迅速的竄到眼前要玩手機。沒有辦法,朋友說讓他玩10分鍾。10分鍾後,孩子依然不想把手機還給朋友,於是朋友騙孩子說要打個電話,待會再繼續給他玩。朋友裝模做樣的打完電話,然後把手機拿在手裏,轉兩圈,快速的把手機藏了起來,然後對她小孩說:“看,手機消失了!”結果,她家小孩很不屑的說:“肯定是你把手機藏起來了,每次都這樣騙我。”然後轉身就找電視遙控去了。

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所以在有些時候會撒一些小謊,想要騙過孩子。但是家長們會發現,孩子其實並不是那麼好騙的。就像上邊的謊言,孩子雖然不明白東西到哪裏去了,但是他知道東西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就消失。孩子們好像天生就能夠明白一些東西,想要騙過他們並不容易。

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2.2心理實驗:不可能出現的場景

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其實主要是想要知道,對於新生兒而言,這個世界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他們會是完全不了解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一切感到好奇,充滿各種猜想,還是心中早就已經有了關於這個世界的答案,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怎樣的?

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心理學家進行了實驗研究。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嬰兒大約會在9-12個月的時候獲得客體永久性,但是在這之前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客體永久性。客體永久性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體也依然存在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嬰兒對這個世界是沒有認知的,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但是皮亞傑的理論是否是正確的呢,兒童是不是12月之前不具備客體永久性呢?

伊利諾伊大學的reneebaillargeon教授對此產生了懷疑,他進行了一係列實驗來挑戰皮亞傑的這個認知發展理論,挑戰皮亞傑關於客體永久性的說法。

reneebaillargeon教授選取的實驗對象是6個半月大的嬰兒。實驗開始先讓嬰兒觀察小車從一個小坡上正常滑下的和受到“障礙”後,被障礙物阻攔的情景。

隨後用遮板遮住有障礙物的這部分,繼續讓小車從下坡上滑下來。但是試驗者在放開小車時做了一些手腳,讓小車可以順利通過障礙,很神奇的從遮板的另一側出現。

reneebaillargeon認為如果嬰兒有了“恒存在”的概念,他就會知道遮板後麵的障礙物依然存在,沒有消失,而小車應該在滑下來的時候被障礙物攔住,停下來。可是由於試驗者做了手腳,小車順利的從小坡上滑下來了,奇跡的出現在遮板的另一側。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場景。

baillargeon發現,嬰兒觀察不可能情景的時間更長。這足以說明他們對不可能情景,產生了驚奇或者懷疑。也就是說明嬰兒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礙物,被遮擋住了,但障礙物依然存在,依然會攔住下滑的小車。

baillargeon教授還用玩具兔子、玩具老鼠、玩具胡蘿卜等來代替小車和障礙,多次對實驗進行重複。還設計了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不可能”情況,並針對性的嚴格設計了“可能”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嬰兒注視“不可能”情景的時間普遍更長。也就是說嬰兒存在著客體永久性,而且並不是想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所強調的那樣,嬰兒要到12個月才會出現客體永久性。

2.3實驗結論:孩子天生擁有對自然界規律的直覺認識

經過反複多次的試驗認證,大約3個半月大的孩子就存在了客體永久性的一些認識,能夠對這個世界中自然界的一些規律,如重力、慣性、客體永久性等有簡單的認識。因此,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

結論: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擁有對自然界規律的直覺認識。

2.4教育策略:孩子雖小,但也有常識

從實驗中,我們知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對自然世界的一些規律的直覺認識,他們並不是一無所知。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向孩子撒謊,它極有可能就被孩子識破。這樣不但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還有可能會給孩子一個壞榜樣。

因此,再次麵對像我朋友的那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點,不要再輕易地就向孩子構造一個謊言。

3.你的看法和孩子有什麼不一樣

心理觀察:看法區別實驗

3.1奇妙的孩子世界

家長們會發現兒童在很多方麵多與成人表現的不一樣,比如說他們的思維、看法、行為等。他們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他們的看法也比成人更具有創造性。他們的看法也比成人更加的天真,他們的行為也更加的直接。他們的一起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單純。

看看孩子們畫的圖畫,絕對讓人感覺的非常的童真,在他們的畫上,色彩鮮豔,線條簡單,但是有時候成人卻很難看懂,需要加上孩子的解釋,才能明白那是什麼。

他們的想法也很新奇,能夠把一根小木棍想象成任何他想想象的東西。從某個方麵來說,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但是也很廣闊,遠沒有成人的那麼多條條框框。

這些都是我們從生活觀察中得到的經驗,我們現在來看看有關這一方麵的實驗研究,看看事實究竟是不是如我們所想。

3.2心理實驗:一個黑點的意義

實驗非常簡單,實驗者拿出了一張白紙,然後在白紙上塗上一個點。實驗者拿著這張塗著黑點的白紙問成人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紙上是什麼?”

結果幾乎所有的承認的回答都是:“一個黑點”。但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回答卻是多樣的,有的說是“一頂草帽”;有的說是“一顆星星”;有的說是“一塊燒焦的牛肉餅”

從這個結果上進行推測,心理學家認為白紙上的一個黑點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熟悉了,回答起來也別無選擇,直接選擇了最熟悉的回答。而對兒童來講,他們對這個黑點還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所以兒童觀察這個黑點的眼光也比成人多元化,想象和思維不會受到熟悉的限製,比成人更自由。因而兒童的看法與成人相差極大。

3.3實驗結論: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區別

從這個實驗的結果中,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結論: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區別,兒童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不受限製。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