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_浙江卷:半命題作文(1 / 1)

劉歡唱的歌詞大意: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心依著你;要問我到哪裏去,

我的情牽著你,我是你的一片綠葉,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方明天那裏……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根據歌詞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曆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評論。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

綠葉對根的情意

這次高考作文立意是“感恩”。感恩文化本是外來文化,原意是感恩上帝,感恩自然,感恩社會。

感恩文化傳到中國,就變成了“綠葉對根的情意”,我們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政府感恩黨。總之,感恩被改造成是“飲水思源”的傳統孝文化,然後是服從,然後是生命之間的不平等。比如,我們要“尊重”領導,領導要“關心”百姓。領導是根,我們是綠葉,我們要感恩領導呀。這其實就是愚民教育。強調的是人身依附關係:孩子依附父母,學生依附老師,百姓依附政府。其實是一種對個體價值的否定。

可是,沒有綠葉,根的價值在哪裏?沒有綠葉,人參怎麼成精?綠葉與根,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何以剝離成主次、上下?何以分為施者與受者?

教育本該“無痕”。教育要使孩子進入生命的“自然狀態”。“孩子懂得的一切”都是一種自然,而不要讓他感受自己“與眾不同”,感到自己懂得了什麼。其實,在嬰幼兒階段,

是綠葉對根的情意還是根對綠葉的情意孩子就處於“自然無痕”狀態,一個三歲的孩子不會認為他自己懂得了什麼而對另一個孩子趾高氣揚。但人長大後,就會把自己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從而脫離童心。現在流行的“賞識教育”強化了這種比較。孩子越來越明白自己懂得的東西是外界給予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為什麼?正是“綠葉對根的情意”的教育的結果。這種教育歪曲人際關係以及學習目的,不是從孩子內在的心靈力量上去尋求突破,以至社會出現變態的競爭觀念。

教育無痕好還是教育有痕好?一隻螞蟻,把小螞蟻養育,有沒有教育小螞蟻懂得感恩,老螞蟻是不是知道自己的“付出”,要求小螞蟻要有綠葉對根的情意?

如果以後我自己身為父母,絕對不認同我對孩子的養育教育是“根對綠葉的情意”,絕不會讓孩子去懂得“綠葉對根的情意”。我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本身。

我們需要感恩嗎?當然需要。但是,感恩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內容。

點評:這篇作文相對於那些被閱卷老師批為滿分作文來說是一種諷刺,是對作文假大空反而得高分的這種風氣的一種特定的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