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什麼有人說三國演義誤導了大眾對曆史的認知(1 / 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是一個在英雄暮年充滿絕望的書,對於三國來說,存在太多悲傷的故事了,比如諸葛亮的壯誌未酬,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常有人說老不看三國,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少年讀三國,讀到的更多的是豪爽,而老年人更能品出其中的悲涼,徒增傷感,說到這,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

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嗎?

少不看水滸,這個好理解。

少年涉世不深,看不懂水滸裏的黑和人情世故。他們看水滸傳看到的隻是浮於表麵的打打殺殺和江湖義氣。容易走極端。

男不看西遊,這個大家可能覺得有點不能理解,西遊記就是講的5個光棍,跑到西天,一群光棍那裏搞來經書。回到大唐再交出更多的光棍來,都去做光棍了。老婆咋辦呀!

女不看紅樓,對於女性來說,本來就是多愁善感的,紅樓夢裏大多都是因緣歎息,女子看多了可能更進一步增添憂愁和悲傷,不過本人認為,這些隻是一種說法。

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是精神食糧,想看都可以看,三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他是一個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亂世。而三國演義完美的展現了這一段曆史。書裏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有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三國演義》並不單單是文學作品,它更是一部講述權謀的教科書。

通過熟讀三國,從中得到教益,可以少遭受些社會的毒打,很多人說三國演義誤導了大眾對曆史的認知,那麼為什麼他能達到這個地步呢?因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尊重原著,寫的最認真,考據最仔細的同人作品。

書裏真實的成分太多,而虛構的要素太少,最牛的是這部同人作品比原著三國誌火的多,甚至到了帶火原著三國誌的地步。為什麼三國誌到現在熱度依舊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歸因於三國演義,當然三國演義並不是真正的曆史,

但這本書對很多人來說,是三國時代的啟蒙老師。大家想想,為什麼五代十國就比不了三國誌的熱度呢?都那麼亂,都有那麼多英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有多少人能把那些枯燥的三國誌、資治通鑒讀下去。

網絡上那些以“三國演義誤導人,這才是正史”為結構,寫的三國揭秘文章,其對三國曆史的整體認知,98%以上更不如三國演義,不但如此,其包含的曆史觀更是良莠不齊。

如果讓這些二手地攤曆史去代替三國演義的話,隻會更大程度上誤導人們對三國的認知。這本書講的名家很多,能不能講好,我也不知道。但是秉承著咱們一貫的原則。不求融會貫通,但求一家之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若有不同,求同存異。如有錯誤,多多包容。若是很好,點讚分享。咱們廢話少說正式楷書。

《三國演義》開篇,大家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桃園三結義,但是大家知道他們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結義的嗎?三國故事的起點是什麼?漢朝滅亡之前又發生了哪些靈異事件?

話說這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國七雄爭霸,始皇歸於一統。秦滅之後,楚漢相爭,霸王烏江自刎。劉邦一統天下。後來王莽維新,光武忠興,天下複歸於漢,傳至獻帝分為三國。漢享國運四百零七年,起起落落。終歸還是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