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劉協和劉辯落難荒野發生了兩起靈異事件,都有什麼寓意呢(2 / 2)

咱們再說。大嗓門閔貢,他忙活了一晚上,也有收獲,就是抓住了段珪。詢問之下,段珪也不知道小皇帝去哪了。閔貢很生氣,你說你這辦的什麼事,連個孩子都看不住,你給我死去吧。敏貢殺了段珪,把人頭懸在馬項下,然後繼續隨路追尋小皇帝的蹤跡,也是他命中該有此番富貴,居然鬼使神差的來到了崔毅的家。崔毅一眼就看見了段珪的腦袋,有點眼熟。閔貢說了經過,原來是自己人呀。然後崔毅引閔貢見帝,君臣痛哭,注意細節,君臣痛哭,大家說是真哭還是假哭呢?可不可以不哭呢?不可以,這個時候流的淚就是未來變得現。真哭還是假哭不重要,氣氛到了,必須得哭。

閔貢嗓子好,哭的那叫一個情真意切,本來倆小孩好好的,都被他給嚇哭了。哭完了,演出非常成功,閔貢開始辦正事。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還渡。但是崔毅莊上隻有瘦馬一匹,就讓小皇帝騎著,閔貢與陳留王共乘一馬,這絕對是敏貢這輩子的巔峰了,自己和漢獻帝騎過一匹馬,驕傲呀!

閔貢帶著小皇帝走了不到三裏,就遇上了司徒王允、太尉楊彪、中軍校尉袁紹等一行眾人,有數百人馬,然後這撥人又組團哭了一場。哭了好半天,表演結束後,開始辦正事了。他們首先派人拿著段珪的腦袋回京城報謝,然後給兄弟二人。換了馬,繼續返京。注意這裏,原文又交代了一個隱藏劇情,先是洛陽小兒的歌謠: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至此果應其讖,這就是兄弟落難的第三個靈異事情。原來一切都早有定數,千乘萬騎走北邙,這個已經應驗了。但是帝非帝,王非王是什麼意思呢?顯然就是在說劉辯這個皇帝做不久,劉協要取而代之。

這首童謠從哪來的?想來想去,肯定是十常侍為了換皇帝提前做的輿論準備。但是計劃還沒有執行,十常侍就被袁紹帶人給滅了。現在可以說是官僚集團最開心的時候了,何進和宦官都死了,皇帝也到手了,回到洛陽,他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治國了。可是他們萬萬沒想到,何進人死了,他挖的坑卻開始發揮作用。車駕行不到數裏,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支人馬到來,來者何人?乃董卓是也。

眾人見了,都大驚失色。關鍵時刻,袁紹站了出來,何人?繡旗影裏,飛出一將,厲聲問道:天子何在?咱們把鏡頭對準小皇帝劉辯,他的表現實在是太拉胯,竟是站立不能言,這時還得是陳留王出馬,一連三問,就降服了董卓。第一問,來者何人?這是問對方是不是大漢的臣子?董卓說自己是西涼刺史,那就是承認了。第二問,你來保駕的還是來劫駕的?董卓必須得回保駕呀?第三問,既然來保駕的,天子在此,何不下馬?聽完之後,董卓什麼反應?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佐。

董卓本來想耍耍威風的,讓陳留王劉協先給了一個下馬威,不是下完就完事了?劉協馬上又以言撫慰董卓,小小年紀的劉協居然還知道打完之後給顆甜棗吃,當時就俘獲了董卓的心。原文寫道:董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隻見了一麵,董卓就中意了劉協。

是不是突然理解,為什麼漢靈帝想要廢長立幼了嗎?為什麼要把這個地方講的這麼細?就是想說劉協他是個有能力的君王,曆史從來就不缺亡國之君,但在這其中,漢獻帝劉協可能是最不像亡國之君的一位。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大漢王朝的滅亡,基本上跟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而漢獻帝為了挽救大漢王朝所做的努力也足可稱道。這個咱們到後麵會陸續講到,隻是無奈大勢已去,回天無力。現在兩個孩子放在一塊兒一對比,劉辯從頭到尾沒說一句話,除了哭啥事都沒幹,就差沒寫他嚇尿了,和陳留亡劉協的差距不是一點兒半點,問題就來了,像劉辯這樣一個膽小怕事的皇帝不好嗎?董卓是不是傻?他為什麼要換一個有能力的皇帝,這到底對他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