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曹操的崛起之路,他為什麼能夠成功?(1 / 2)

曹操的崛起之路,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咱們書接上回。

話說,在賈詡的指導下,朝廷居然被李傕搞得有聲有色,可此時又出事了。青州黃巾軍聚眾數十萬,造反了。麵對青州突然爆發的黃巾軍,三朝大佬朱儁保舉一個人平叛,這人是誰呢?就是咱們的曹操。

李傕對曹操印象不錯,那麼曹操現在混的怎麼樣呢?朱儁呢,現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若命此人討賊,克日可破,問題來了,曹操怎麼一下就成了東郡太守了呢?

這裏有一段隱藏的劇情,三國演義裏沒有寫,咱們就直接引用正史,給大家講一下。曹操脫離諸侯聯盟後,帶著自己的精銳隊伍,五百多人來到了東郡,擊敗了內遷的南匈奴,順勢占據了這個地盤。袁紹看著曹操也挺可憐的,賣了個順水人情,上表推薦曹操當了東郡太守,也是緣分,東郡還是陳宮的老家,陳宮還真就躲不開老曹。

聽了朱儁的提議,李傕大喜,星夜草詔,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曹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問題了嗎?當年討董的諸侯,怎麼一個個都開始聽話了呢?董卓時期,長安朝廷與關東是絕對對立的,但董卓死後,矛盾的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

當然,李傕掌權期間,長安朝廷與關東諸侯的大和解。這中間賈詡肯定起了大作用,比如賈詡提議用朝廷詔書征調朱儁入朝,朱儁果然不戰而降。這種兵不血刃的計謀。李傕這幫武人,他們是萬萬不會的,他們除了會打打殺殺,用武力解決問題。從頭到尾的表現就絲毫體現不出一點政治智慧出來。正因為賈詡指點李傕為政。這時候的長安朝廷已經與董卓掌政時完全不同了。

關東諸侯紛紛看準時機,向長安背書表忠心也很正常。另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朝廷的旨意也不是不能聽,但是要看情況,比如董卓掌權時期,就下旨調停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也就是說,朝廷的旨意有利於自己的,不行我也要幹,不利於自己的,能行我也拖著不幹,討伐黃巾對曹操是有利的,他就立刻成了朝廷的乖寶寶。

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三國演義》對鮑信之死寫的有點太簡單了。在正史中,鮑信是為了救曹操而死,死的時候隻有四十一歲,連屍體都沒找到,曹操隻好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老曹哭的老傷心了。鮑信死後,曹操勢如破竹,追敵到濟北,降者數萬,曹操用降兵為先鋒,兵馬所到之處,無不歸降。不過百餘日,招安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萬餘口。

就這麼一下子,曹操就發達了,他成為大漢創業浪潮中一等一的優秀企業。但曹操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在其他諸侯還在大招兵的時候,曹操搞起了裁軍,對三十萬黃巾軍,精中選精,號為青州兵,剩下的人回家務農,發展經濟。老曹上馬打仗,下馬治民,水平當真是三國一流。

自此,曹操威名日重,為了表彰曹操剿滅黃巾,朝廷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曹操今非昔比了,要官有官,要槍有槍,要地盤有地盤,但是他還是覺得缺點什麼,缺什麼呢?當然是人才啊,真是想什麼來什麼。

有叔侄二人來投曹,叔叔叫荀彧,侄子叫荀攸。荀彧原本是袁紹的手下,但是他覺得跟著袁紹沒前途,就來投奔了曹操,曹操和他聊了兩句,很是投機。曹操評價荀彧是:吾知張良也!你想,如果荀彧是張良,曹操不就成劉邦了,果然男人有權就變壞,曹操顯然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曹操讓荀彧做了行軍司馬,荀攸在何進掌權的時候,做過黃門侍郎,主要工作是傳達皇帝的詔令,後來密謀刺殺董卓入獄。本來死定了。可是因為呂布刺殺董卓,他被無罪釋放,棄官歸鄉了,今天就跟著叔叔一起投奔了曹操,被封為行軍教授。教授這個職位到宋代才出現,這裏是三國演義的錯誤。

總之,都是軍師,荀彧又向曹操推薦了一個人。程昱,程昱是個隱士,曹操派人專門到鄉間尋找,好不容易得到線索。程昱在山中讀書,曹操趕緊派人給請來了。程昱很謙虛:我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他又向曹操推薦一人。郭嘉,子奉孝,乃當今賢士,三國裏,郭嘉可是曹操的頭號謀士,他跟曹操前,也投奔過袁紹,也是看出袁紹不成大器,就此隱居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