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程昱都勸曹操殺了劉備,以絕後患。曹操為何沒有聽從建議殺劉備?咱們書接上回。
話說,呂布和劉備也為張飛搶馬的問題撕破臉,於是被圍困小沛的劉備準備突圍,三弟張飛已經確認要打頭陣了,那其他文武人員怎麼安排呢?
劉備讓張飛在前,關羽在後,自己在中間保護一下老小,半夜三更,乘著月明,出北門而走,正好遇上宋憲,魏續,被張飛一陣殺退,得出重圍。
呂布見劉備跑了,也不來追,隨即入城安民,令高順守小沛,自己仍回徐州去了。所以咱們前麵分析的是對的,呂布不會殺劉備,但是劉備也不能在自己身邊待了,他就是要趕走劉備。
再說劉備來到許,都到城外下寨,讓孫乾先去見曹操,說了自己被呂布逼迫,現在沒有地方待了,我來投奔你,大哥給條生路吧。
曹操一點都不生氣,玄德與我是兄弟,也立馬請入城相見。你看前腳曹操恨的牙癢癢,非要弄死劉備,今天竟然說是兄弟,我們不得不說,曹操的人格魅力是非常足的,特別能夠分清主子。
什麼叫格局呀?格局就是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人,顯然曹操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我的主要矛盾是和呂布的矛盾,不是和劉備的矛盾。劉備現在就是我的矛,就是用來打呂布這個盾的。
第二天,劉備留關羽、張飛在城外,自己帶著孫乾、糜竺去見曹操。曹操待以上賓之禮,大家看,曹操不僅接納了劉備,而且給劉備的接待規格還很高,用的是上賓的禮節。
接待完之後,不用說,肯定是設宴款待,邊喝酒邊聊事,劉備把呂布的事情都跟曹操講了。
曹操嘴上很嚴肅,但是心裏可開心了,他當場表態。呂布這小子是無義之人,我和賢弟咱哥倆一起滅了他,到此這個曹劉聯盟就正式達成了。
那麼對於劉備的投奔,曹操手下眾多的謀士又是什麼態度呢?荀彧和程昱認為,劉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英雄,終究不會屈居人下的。現在如果不早點消滅他,恐怕以後會是大禍害,而郭嘉認為不能殺,曹操最終采取了郭嘉的建議。
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接受荀彧與程昱的意見呢?是他們的意見不對嗎?當然不是,荀彧與程昱的意見也對,也不對,說對是指他們對劉備的判斷是對的,劉備非池中之物,將來肯定會獨立發展。說不對,是指劉備目前對曹操沒有那麼大的威脅,反而是有大用。況且二人也說的很清楚,劉備的威脅在未來。但是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既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的危險。那麼曹操當然不需要現在過度的預防,曹操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對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主見,而且認識的很清楚。他認同郭嘉,是因為郭嘉說到了人才策略與事業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曹操與郭嘉的看法是相同的,曹操的事業現在正處在上升期,還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投奔。
現在劉備是英雄,也來投奔曹操。這簡直就是活廣告,當然要充分利用,宣傳一下,有利於打造曹操禮賢下士的名聲。
正如曹操自己說的,當下正是用英雄的時候,不能因為殺了一個人而影響到天下人對我的評價,這樣會失去天下的人心。
而且此時,曹操的戰略目標是攻占徐州,這是大事。對於完成這個目標來說,劉備是有大用的,因為可以用劉備作為自己的支援力量,來進攻呂布,曹操不殺劉備,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劉備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大家要記住,有利用價值,那是一件好事。如果一個人連利用價值都沒有,那就會像垃圾一樣,讓人隨處扔掉。
曹操對劉備的安排相當清楚,直接封他為豫州牧,並安排他去任職,去小沛屯兵,還給了劉備三千兵馬和糧食萬戶,讓他召集原來的隊伍一起進攻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