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看,好呀,把我罵的豬狗不如,但是文筆實在寫的太好了,然後從床上一躍而起,對曹洪說,這是誰寫的?曹洪就答,聽說是陳琳寫的,曹操哈哈大笑。袁紹手下的人偏科太嚴重,文科水平看著還挺上乘,但是袁紹集團的戰鬥力不行呀。
雖然曹操對袁紹不看好,但他不不能無視袁紹的三十萬大軍,所以趕緊召集謀士開會。孔融聽說後,就來見曹操,他勸老曹別硬扛了,袁紹勢力太大了,咱們還是別打,議和吧,這個荀彧一聽就反對了。
袁紹是無用之人,何必議和,議和是要有條件的,袁紹到時候開條件了,你得還是不給呀?
議和是絕對不可能議和的,孔融太天真了。但孔融堅持說,袁紹地方又多,士兵又強,部下謀士名將多不勝數,怎麼叫袁紹為無用之人。
這就把荀彧給整笑了,他的兵雖然多,但是沒有軍規。先看袁紹的文臣,田豐是人才,但是經常以下犯上,許攸貪財沒有智商,審配喜歡大事小事都幹涉,但是智謀卻不夠。逢紀雖然很果斷,但是這個人沒有謀略沒有本事。你說這四個謀士各有各的缺點,還矛盾很深,他們四個早晚得幹起來。
然後再來看武將,顏良、文醜都是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的碌祿等輩,就算有百萬,何足道哉!
孔融聽完荀彧的分析就不說話了,因為沒法反駁,他提出的袁紹部下名單,人家一個個的進行諷刺,這些都是飯桶。
曹操大笑說的太好了,和我想的一樣,袁紹手下都是飯桶,咱們這都是精英,孔融也是沒有戰略眼光,一上來就說議和,在敵強我弱的場合下,投降是沒有好下場的,而且曹操也不是沒有實力,最起碼正麵鋼幾場問題不大,憑什麼沒打就降呢?
所以曹操立馬換前軍劉岱,後軍王忠引軍五萬,打著丞相旗號,先去徐州收拾劉備,劉岱原為兗州刺史,後來曹操拿下兗州,他就降了曹操,這裏咱們要說一下,這個劉岱不是兗州刺史,這是三國演義的一個錯誤。
在正史中,劉岱在曹操拿下兗州之前,就被黃巾軍給弄死了,為什麼作者會弄錯呢?因為曹操下麵有個同名同姓的部將叫劉岱,就是個普通的將軍,三國演義給弄混了。
然後,曹操要親自帶領大軍二十萬,進黎陽去抵抗袁紹,曹操去黎陽,程昱就提出意見來了。劉岱、王忠是倆廢柴,鬧不好,要被劉備吊打,曹操就說,我知道他倆打不過劉備,我也不是讓他倆去硬剛,而是讓他倆去虛張聲勢,拖住劉備就行。
劉岱、王忠領兵去了徐州,曹操引兵到了黎陽,袁紹和曹操兩軍隔八十裏,開始幹嘛呢?
開始挖溝,都不敢輕易的打仗,這開打就是主力決戰,是決定北方走向的生死戰,贏了,奪天下。輸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就這樣,兩人僵持了兩個月,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呢?按理說,袁紹那邊占優勢,他帶領三十萬人可以衝一波,說不定曹軍就被這氣勢壓垮了。但是袁紹內部有問題,謀士許攸看著審配領兵,他心裏不開心,沮授又恨袁紹不聽他的話,所以內部這幾個,人就開始鬥,整的袁紹也挺煩,他想衝過去打仗,結果就有人說,咱不能進兵,然後就是每天開會,每天都討論不出個結果,而袁紹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怕輸,所以明明占著優勢,就偏偏和曹操僵持住了。
曹操一看,你能耗著,我不能耗,糧草沒那麼多。然後曹操就換呂布的手下臧霸把守青州和徐州,於禁和李典屯兵河上,曹仁帶領大軍,屯於官渡。曹操自己不跟袁紹耗了,回許都了。那曹操回許多什麼目的呢?這裏咱們先按下不表。
咱們再說。劉岱和王忠帶兵五萬,到離徐州一百裏的地方下寨,中軍聽曹操的安排,堅決不主動進兵,沒事就去打聽河北前線的消息。
而劉備不知曹操虛實,也不敢擅動,也在做河北前線的情報工作,尤其是關注曹操到底來沒來,雙方也搞成了僵持局麵。
忽然,曹操差人催促劉岱和王忠進寨,曹操想著兩邊都這麼僵持著也不行,如果說,能夠把劉備拿下來,那我不就能增加五萬對抗袁紹的砝碼了嗎?
你看這地方,曹操就犯了個錯誤,想的太好了。高估劉岱和王忠的實力了,接到曹操的命令,劉岱和王忠就商量了,兩人就誰先去戰劉備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劉岱最後提議說,咱們也別做口舌之爭了,直接靠天意,抓鬮決定吧,結果王忠就抓了個先字,隻得分一半軍馬,打頭陣來攻徐州。
劉備這邊聽,說曹操軍馬來了,請陳登商議,袁本初雖屯兵黎陽,但是謀臣不和,就是不敢擅自進取,曹操也不知去向。聽說在黎陽軍中,沒有曹操的旗號,這裏卻有他的旗號,其中必有詭計。
陳登就分析了,曹操肯定不在徐州,理由很簡單,河北那邊是主戰場,這邊肯定是虛張旗號,忽悠咱們的,劉備就問了,兩位弟弟,你們倆誰去探聽一下虛實?關張誰能領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