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黎朝滅亡(1 / 2)

在三百未軍仍忙著收殮遺體、打掃戰場之時,七萬宣軍在寅使的引領下,從北門正式進駐寅城,結束了寅國短短三個月的政權。

在那座風氏商隊曾前來送藥、杉筠兄妹曾前來向邘意自薦並與之辯論的,如今擴建工程仍未完成的侯爵幕府中,申、羋二人坐上了曾經邘、蘇二人曾坐的位置,徹底取代了他的統治。

進占寅都,也象征著這部宣軍終於結束了自此前被未軍追逐而不得已打入炎國起的“亡地”“死地”的狀態。

過了如此之久,他們也終於等來了和平。

然而,城中糧草本已受困而將絕,宣軍本部也是在源源不斷接受炎國援助的情況下才能堅持進取的,突然受降,一時反而拿不出能養活全城軍民的糧草,可一向主張愛民的申、羋二人又不可能選擇殺俘…

於是,盡管知道他們可能淪為具有一定規模與武裝的殘兵流匪,宣軍也不得不選擇了將剩餘寅軍盡數釋放。

四麵城頭一圍的“寅”字旌旗被取下,皆換上了“宣”字大旗。

次日,十月廿三。

大清早,司馬常辛便不告而別,離開了未營,消失無蹤。

終於重新整頓好了的未軍仍駐紮城西,尚未退兵。未國大司士、玉婁城大長老常甲召集了剩餘弟子就昨日之事進行了一番商討後,常甲提出要撤兵回防,果然獻出雍邑一事暴露、昨日阻擾掌門之事又都有目共睹,此時的他是已無法再服眾了。

於是,三百弟子無一個打算撤兵回國,常甲無奈,也隻得獨自離去,把這群弟子們留在了此處。

至此,大黎西部戰場的烽煙便終於完全平息了。

……

又一日過去,天下其餘各處的戰況也接連發生了變化:

王畿,三路炎軍大軍在曆經三日行軍及半天攻城後,終於盡掃域內諸城,會於幾無王師防守的桂嵐邑城下,並在鉉影閣及太師府的配合下,城門大開,兵不血刃即進駐了城中。

黎天子“昌定”率一眾文武群臣、妃嬪宗室走出王宮,正式向炎王、炎太子蒼禹及炎將柳隨山奉上十二旒天子冠與玉璽,恭敬跪服,呈書投降。

傳承了近五百年、二十代的黎王室,至此滅亡!

炎王親自走進天子王宮,坐到了曾經隻有天子能坐的大殿高座上,立即頒布了許多攻滅黎王室後的新行詔命:

首先便是黎王室被廢除,原王畿地域劃歸為炎國“桂嵐郡”,桂嵐邑設為郡治、並改稱為“桂縣”;

昌定被去除天子名號,設為桂嵐郡郡守,封為“黎侯”,配享侯爵待遇;

天子王宮則同樣降格,改為了“黎侯府”。

積灰已久的九鼎被炎軍搬起,由炎王派兵運回了孟陽;

而由於黎王室覆滅,原先被黎軍打下的剩下半片原淵地則同樣歸屬了炎國,被劃歸為了“平淵郡”,郡治設到了此時尚未脫困、被黎軍與啟軍拉鋸著的新梁城去。同時,新梁也被改名為了“梁縣”。

而平淵郡郡守,則由同率一路大軍前來的柳隨山領受。

除郡守外,柳隨山還因赫赫戰功被擢升為了炎國大將軍,並受封“武憲侯”,同樣配享侯爵待遇。並且接下來還要繼續再率大軍進入平淵郡平亂,一直到最後直接在梁縣走馬上任。

莫說是世人,就連柳隨山自己也不敢想象,幾個月前還是個守關小兵的他會能有今日這樣的誇張成就…

至此為止,炎國終於一統北方,國境直接與寅、宣、啟三國接壤,超越宣國,成為了當今天下疆域最大的國家!

在所有詔命發下後,炎王便暫時常駐在了這桂縣黎侯府。

柳隨山當天便率炎軍出城,繼續東征。

大約於此同時,羅沉也收到了師侄薛十七送來的青鸞飛諭,更是大喜過望…

……

當天正午,桂縣城中。

黎侯府地下,那片密不透光、但卻廣袤開闊的“鉉影閣總舵”中:吱呀一聲,鐵門打開,來了位曾經的常客。

腰佩長劍,一身精良銀亮的盔甲、配著血紅色的披風…

正是炎國當朝太子,蒼禹!

“喲,斧執事!”

“斧執事回來啦,哈哈…”

長廳中數十個黑衣斥候見到來者,紛紛笑著向他打起招呼。蒼禹見狀,於是也一一回應。

此時的他,早已交出了長禾斧,脫下了銅麵具,也已受封為太子,按理早已不再屬於鉉影閣的一份子了。

可或許是念及舊情,斥候們還是如此稱呼。

在鉉影閣活動了大半年,蒼禹對此地比對孟陽的太子東宮還更親切,邊與眾人打著招呼,蒼禹邊熟門熟路的一路走到了總舵最深處、較比外廳更顯暗沉許多的主廳中。

最深處主座的蒲團上,那個身份與形象皆無比神秘的閣主,仍戴著一副銅麵,盤膝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