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這個症結,最近一直困擾著孫雲,讓孫雲有莫名的擔心。既然已經知道結局注定悲哀,那麼還有沒有必要開始呢?孫雲不停的眨著眼睛,不知道這話怎麼和蕭月說。
蕭月見孫雲有些發愣,便問:“大雲,所以你就這麼做了?”
孫雲茫然的點點頭說:“對,好像就這些。”他心想,自己的擔心暫時真沒法說出口,因為蕭月是不是喜歡自己還不知道,如果不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自作多情,如果是喜歡自己,那自己的擔心,就是搪塞推諉。
蕭月笑了笑說:“看來,這些就是你的症結,說明你有個問題,就是不敢麵對自己,不如李辰他們直率。其實李辰和酈影已經好上一段日子,他們認準的就去做,沒有顧慮。”
孫雲說:“啊?真的呀?我怎麼不知道呢?”又一想完全可能,因為毛逵也會促成。
蕭月小嘴一撇:“哼!這些都是秘密,你哪會知道!”
孫雲剛要說點什麼,這時突然看見,曇謨最法師正在與弟子信眾交流的當口,突然從寺外進來二個和尚,歲數和曇法師差不多少,一個圓臉,一個瘦臉,都穿著方丈的袈裟。二個人在大師的耳邊說了一句什麼,大師臉色微變,然後和周圍的人抱歉一下,與二人徑直來到孫雲這邊佛塔下的台階上麵,繼續說話。
書中暗表,圓臉的是城西禪林寺的道弘,瘦臉的是城西靈覺寺的保真,江湖上列為侯俠。他們的寺院裏融覺寺都不算遠。那麼,他們倆人為什麼來找曇謨最呢?難道與曇謨最關係緊密麼?這些孫雲不知道,要說清這個,還要從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宗派說起。
佛祖創立佛教後,到他涅槃之後的一百年之間內,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開始第一次分裂,也稱根本分裂,產生了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但都是小乘佛教,也叫部派佛教。其中上座部佛教又稱為南傳佛教,繼續尊崇小乘佛教。又過了幾百年,由大眾部佛教逐步產生了大乘佛教,又稱作北傳佛教,漢朝開始來到中原。但是雖然來中國的天竺高僧大多數是大乘佛教的弟子,但也有個別人或者說部分翻譯的經書是小乘佛教的。
比如現在的北魏和南梁時代,當代的高僧現在住在永寧寺的菩提流支和少林寺的跋陀尊者等人,都同時精通大乘和小乘兩種教義,跋陀的弟子眾多,其中大弟子慧光就同時學習了他的小乘教義,而現任少林寺方丈僧稠僅僅學習他的大乘教義的禪法。
小乘佛教因為崇信的人比較少,並沒有分派,但卻和大乘佛教分庭抗禮,矛盾重重。而大乘佛教到中國與本土的儒學、玄學、道家思想結合,逐漸分成了好多學派,並逐漸開始演變成為宗派。其中大乘佛教的派係中有一個學派,最信奉的經典是《涅槃經》和《嚴華經》。
《涅槃經》的涅槃指滅度和圓寂的意思,是說永離諸趣,入於不生不滅之門。此大乘部奉行的全稱是《大般涅槃經》。
《嚴華經》是佛成道後第一次所說的法,在大乘經典中最為深廣,為佛教界尊崇為諸經中王,由南朝劉宋年間佛陀跋陀羅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共六十卷,之後傳到北朝,風靡一時。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閹官劉謙之在五台山禮拜受持《華嚴經》懺悔宿業,求文殊菩薩護佑,結果竟然出現了恢複大丈夫相的感應靈跡,這下子掀起北朝許多僧人和善男信女紛紛前來五台山研習《嚴華經》,禮拜供養文殊菩薩的熱潮。文殊菩薩代表著諸佛之智慧,為“華嚴三聖”之一。後來五台山高僧靈辯法師論釋六十卷《華嚴經》而寫出了鴻篇巨著百卷《華嚴經論》,此書與菩提支流、勒那摩提譯的《十地經論》,把北朝《華嚴經》的研習推向了一個高峰,使五台山成為嚴華聖地。
靈辯法師45歲(522年)圓寂,到現在已經有3個年年。關於他的得道非常神奇,說是在熙平初年(516),他頭上頂著沉重的全本華嚴經,日夜穿梭在五台山南、北、東、西、中五個山頂,精勤經行,風雨無阻,腳跟磨破,血流腳底,絲毫不懈。終於有一天,他在鬆樹下禪坐,有個神僧點醒頓悟。自此凡是經典深奧枯澀的文字都能懂得其義,後來他造論一百卷,來解釋華嚴經義,受到孝明帝的重視與崇敬。孝明帝敦請他進宮為大臣們說法,所有大臣都恭敬聆聽他的開示,最後他就在清涼山示寂。
靈辯法師在京城期間,就是住在融覺寺,當時他與曇謨最,關係至近,共同研習佛法,互有幫助。靈辯法師在京之所以選擇住在融覺寺,除了二人的關係與誌趣相同外,也是孝明帝的特意安排。當時還有一個小故事,京城的人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