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人稱北嶽,為五嶽之一,在廟堂與民間中,恒山常常不是指同一個山。百姓的心目中恒山指山西大同的天峰嶺,而官府尤其漢武帝加封五嶽後,指的是河北大茂山,又稱神仙山。到北魏建都平城(即今大同)之後,太武帝則按民間習慣立國都南門外的天峰嶺為恒山,並開始建立恒山廟,也稱北嶽廟。
同時,按寇謙之天師仙逝前留下的建一座“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空中寺院的遺訓,在恒山山腳依山傍水建了一座空中寺廟,曆時43年始成,正名玄空閣,俗稱懸空寺。建寺的弟子中,以現恒山廟和懸空寺的方丈歐陽慧最為著名,他原來屬於寇天師的再傳弟子,後與西老劍客王道義學道,並經老劍客介紹拜訪過茅山宗陶弘景,被陶老劍客道學學識和武學根基深深折服,尤其對其三教合流的思想格外讚同。
於是他在建廟過程中,將三教合一巧妙地融於一體,並將三聖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正中佛主釋迦牟尼慈祥深邃,左邊聖人孔子微笑謙恭,右邊道主老子豁達清靜,體現儒家的和為貴及仁者愛仁,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佛家的普渡眾生,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做出了榜樣。歐陽慧的道號也很特殊,叫了然,既像道號也像法號。
懸空寺建成後天下震動,不久少林代理住持慧稠和慧光、慧育,儒教教主崇聖侯孔渠和師弟仲賓,茅山陶弘景弟子桓閭,樓觀王道義弟子陳寶熾和史長徽等不遠萬裏趕來聚首。三教商議,針對天下紛爭、南北分治、起義不斷背景,約定江湖各大門派不參與戰火紛擾,組成同盟,建立武林劍俠圖,容納三教以及各個門派參加,以圖天下武林包括長江南北共為一家的和諧,因此這個圖字含義豐富而深遠。同時約定第一次武林大會於十年前的終南山,具體規則由幾位的老師王道義、法定、陶弘景、跋陀再商定。由於儒教屬於官方文教,且沒有涉足江湖,大家商量一下,建議儒教由仲賓組建分教,孔渠讚同並取名名教,參加終南論劍。
十年前,劍俠圖隆重出榜。仲賓、桓閭、陳寶熾、歐陽慧和慧稠,此五個人憑借高超的武功、厚重的聲望,以及發起人的地位,自然而然成為威震華夏的東南西北中五大昆侖俠,他們的老師自然就是滄海劍客,其中有點小變化就是,跋陀尊者把中劍推舉給菩提流支,而菩提流支怕密宗功法外露,沒有答應進榜,故此中劍稱號暫時對外空缺。
懸空寺因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內涵,得以在邊塞民族融合之地和曆代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戰爭中,竟然屹立後世,未受損害,成為奇跡中的奇跡,後話不提。
太和十五年,北魏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也南移到此,歐陽慧做過一段時間的昭玄寺副統。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政治中心南移,同時平城一帶總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武力威脅,於是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在曲陽始建規模宏大的北嶽廟,從此祭祀北嶽就到曲陽止步。北嶽廟的建設由終南王道義的另一個弟子史長徽參與,並做了北嶽廟的住持,在終南論劍贏得北嶽大俠的稱號,他也曾做過一段時間都維那。
今年恢複劍士比武,同時來年又是嵩山論劍之年。各大門派十分重視,這幾個武林論劍的創始人更是不容忽視。歐陽慧約了史長徽帶著州賽出線的弟子,提前趕到了京城,見過大統永寧寺的菩提流支、副統慧光、都維那趙靜通、慧育、道寵之後,安排弟子觀看京城金劍的比武,他倆人則趕到了嵩山準備拜會慧稠。結果到了少林寺才知道,慧稠已經移轉嵩嶽寺。但聽到達摩在此居住,知其威名,雙雙參見。達摩祖師也聽過北俠北嶽的大名,欣然會晤,幾個人談論一段玄經妙法後才分手,北俠二人又移到嵩嶽寺。
此刻空山寂靜、月牙不升、星鬥燦爛,方丈室的紗燈昏影下,幾位大師正商量嵩山論劍大事。坐中竟然東西南北中五位大俠全部在場,這是終南論劍九年後,再次聚首。
這幾位泰山北鬥中,東俠仲賓代表了儒家,中俠慧稠代表佛家,西俠陳寶熾代表道家,南俠桓閭、北俠歐陽慧雖然是道家,但屬於三教兼修。這幾個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也是天下大勢而定。即五胡十六國後,戰火不斷,百姓遷徙,出現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地區大開發,思想大開放,文化大交流。其中儒教因一元三統禮俗社會理念根植以及精巧的政治設計,故雖枝葉受損,但根本牢固,仍在國家中處於首要地位。
佛教先與黃老結合,後於玄學結合,再與儒學結合,使方內方外、分工合作,而後來居上為次之。道教由陸敬修和寇謙之南北改革獲得道教之名後,陶弘景統一經法體係,重視個人修煉,自外於政治秩序而再次之。這樣三元一體,儒教為中心佛道為兩翼的格局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