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省親(1 / 2)

城西延年裏高陽王府外,幾頂小轎依次落地,王府中門大開,庶長子元端和夫人,元家子輩、孫輩幾個人門前站立。這時轎門打開,李王妃、元雍嫡子元泰、元泰夫人、女兒元穎、女婿李潼、外孫李辰等人都下了轎來到門前。元端先給王妃見禮,之後妹妹、妹夫過來給兄長見禮,大家說了一通客氣話,然後大家按次序走進王府。

客廳裏高陽王元雍在地中央負手站立,王妃與嫡子先進屋見過禮,後招女兒女婿覲見。元穎由下人攙扶,李潼陪著進到廳內。元穎看到元雍,口喊父親,撲通一聲跪倒放聲大哭。李潼和李辰也隨著跪倒身軀參拜。

元雍見女兒悲切嗚咽、泣不成聲,不覺也是老淚縱橫。他拉著女兒的手,看著女兒漂亮的麵容已經略有皺紋,想起續妃崔氏。崔氏是博陵崔顯的妹妹,年輕的時候十分美貌,是雍王的妾侍,雍王對她十分寵愛。正妃盧氏死後,便要立崔氏為妃,並上報宣武帝請求準許。但北朝自從孝文帝漢化改製開始,極其講究門第,崔氏世號\"東崔\",地寒望劣,因此一開始,世宗認為不妥加以阻撓,後來時間長了,也就默許。再後來,崔氏一方麵歲數漸長,皮膚漸老,與元雍的妓妾自然無法相比,同時她還性格不好,惹得元雍煩惱,逐漸疏棄。這個時候,崔氏發現端倪,便為兒女尋找依靠,經人說和,把女兒元穎遠嫁趙郡李氏次枝。延昌已後,元雍更是多幸妓侍,近百許人,而對於崔氏,變本加厲別房幽禁,僅給衣食,不給婢使。崔氏兒女在京城或不遠的,欲省其母,必啟聞,許乃得見。再後來,崔氏病故。而一晃十幾年,元穎除了十多年前回來為母親出殯之外,再也沒有回過娘家。

哭罷多時,元雍擦擦眼淚說道:“兒啊,快起來吧,別哭壞了身體。”“謝父親,父親這些年您可好,都想壞女兒了。”“好好,都起來吧。”兒媳把女兒攙起來,兒子把女婿扶起來,大家落座,李辰起身,在父母身後站好。

問安等諸多禮節過後,李潼名人把禮單禮盒呈上來,禮物很多,元家上下都有,女兒女婿多年頭回省親,過場不能失禮。元雍點頭,讓元端收下。元端看看都是些土特產,貴重之物不多,知道李潼職位很低,為官清廉,平日沒有積蓄。

王妃說:“穎兒,讓佳婿與你父攀談幾句,我與你的嫂子陪你到後麵說說話,順便到你母親的房間看看,聊以慰藉吧。”“多謝母妃。”李氏是元穎小的的時候,就先到王府來的,以前倆人關係就不錯,她的婚姻也是李氏從中幫助在李家找的,因此倆人感情更不一般。

幾個婦道人家進了內宅,元雍又恢複了矜持,穩了穩肥胖的身軀,問道:“賢婿,現官拜何職啊?”“回嶽丈大人,小婿未思上勁,僅僅在家鄉高郡做光迎主簿。”

主簿雖然是朝廷任命,但地位並不高,但加上光迎二字,即可候缺縣令縣長、縣尉或縣丞等實職。隻是候缺候缺,必先有缺,缺少人多,若想不排隊,那就需要打點。

雍王說對庶長子遠端說:“端兒,高郡離京城不算遠,你給問問,有沒有縣令的實缺,如果郡的中正或君丞有空缺更好,這事兒你看這安排吧。以後辰兒漸漸長大,家門總是濁吏,也影響他的仕途。”雍王看樣子,不願意繼續與女婿談論他為官之事,便把話題轉到李辰身上。“賢婿,辰兒的表現,最近我是看在眼裏,不但多才多藝,尤其劍士比武我也聽說了,甚覺可塑,看來你和穎兒都教子有方啊。”

“多謝嶽父大人讚譽,辰兒容貌性格多像母親,騎馬擊劍頗似草原雄鷹風範,一定是繼承了母親祖上的高貴血統。相反他的哥哥李克則隻善長字畫工筆,很早就外出經營生計。”

雍王看看李辰又說:“辰兒,現在美儀和靜儀與你已是同窗,聽說美儀常常欺負與你,你卻禮讓幫助,有吧。”李辰說:“美儀喜歡尋根溯源,我們經常辯駁,是有的。”

元泰說:“辰兒,不要遷就美儀委屈自己。”李潼說:“自家兄妹,哥哥照顧妹妹是應該的。”

李辰說:“美儀不像你們說的,她還是很講道理的,對了堅持,錯了肯任。”

幾個人又說會京城和高郡之間的趣聞軼事,兩族之間的親戚往來,時間已經將到午時。雍王說:“端兒,你先陪賢婿,在府裏隨意走走,泰兒張羅一下午宴,為父體胖,稍事休息,一會兒我們宴席上再聊。”“是。”幾個兒孫暫退。

李辰陪著父親,由大舅引著,問了仆人元穎的落處,來到了李辰親姥姥臨薨前別院。隻見元穎正在房中對母親的靈位跪拜呢喃哭訴,丈夫兒子進來,也一同磕頭行禮。元端夫婦勸慰一番,元穎取了一枚母親常用的銅鏡帶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