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下旋(1 / 2)

曇鸞繼續說道:“剛才追劍式的特點是,借用劍手自身的力量把對手的劍撞開,然後劍身本體利用前旋的作用,突入空當繼續向前刺敵。而蕩劍式要難上幾倍,它的特點是劍身與對手寶劍撞擊後,對手的寶劍不動,自己寶劍被彈回,造成被擊退的假象,撞劍後要同時鬆手,而寶劍在回蕩中,迅速旋轉反衝,形成殺手鐧刺中對手的腹部,之後劍手迅速跟步,接回寶劍。因此此式適合對手的力量稍微強大的情形。”

智藏說:“大方丈的這套劍法,其實對四重功力以上而言,不是什麼劍法,隻是一個普通的內力驅動。難就難在三重以下的劍手如何施展,就變成了高難度的技巧。鬆手早了,寶劍被彈飛,鬆手晚了,寶劍就不能回蕩反衝,這是個難點需要反複練習才行。”

曇鸞說:“大長老說的不錯,下麵我交給大家,動作要領。第一步是運氣,蕩劍式的運氣路徑,氣沉丹田,經氣海到膻中,分手少陰,過極泉,跨少海,聚神門,前鋒輕觸少府,以少府引動神門。好,大家感覺怎麼樣,如果達到三重境界,這幾個穴位和經脈都會有感應的。”

幾個弟子試著運氣一遍,都點點頭,示意大方丈說的沒錯。曇鸞繼續說:“第二步是動作,蕩劍式是比追劍式更難的招法,凶狠有餘,但穩健不足,如果使用不好會適得其反。因此此招中,手腕運用更加重要,有一種用手腕把劍送出的感覺,因此運劍偏慢,行劍路短,似從蜂蜜中滴出一滴。相反追劍式速度快,如房簷滴水一樣,毫無粘連之感。此外運劍過程中要注意站位,多數人都會忽視站位,如果站位不好,就無法在最舒適、最有把握的發力點出劍,並且會使動作極不協調。站位的要點是:兩腳與肩同寬或者稍寬,左腳稍微前,膝蓋稍曲,挺胸收腹。身體放鬆,像彈簧一樣能隨時啟動!同時,腳下不是粘在地上,前後左右可以任意、隨時彈簧般移動,以適應最佳的進攻距離和進攻角度。切記,兩個腳不能平行站立,這樣做動作沒有重心;兩個腳站立過寬,膝蓋過直僵硬,等等都不行。”

曇鸞一邊說著一邊演示,弟子們也都跟著動作模仿。曇鸞邊糾正弟子們的錯誤,一遍繼續說道:“說到重心,重心也很主要,速度和命中率與重心內息息相關。蕩劍式的出劍實際是用身體去發力,因此在對待不同的對手,身體的重心都有一定的變化,如果身體的重心不穩,或者重心偏移,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動作,或者動作質量不高。在出劍的時候身體重心應該在兩腳中間,當步法調整好以後,找到最佳的出劍位置,身體的重心這個時候注意向右腳偏移,也就是這個時候重心在右腳上。當劍被震蕩回飄的時候重心迅速偏移到左腳。此外,再強調一點,關鍵是如何應用手腕,手腕的基本動作是屈、伸和內收、外展,屈、伸要較內收、外展動作幅度大,速度快。”

分解動作演示完畢,曇鸞說:“這套招式,不是我創出來的,這是在十年前終南論劍前的一次劍士比武中,我看見有一個天才少年使用的,他的名字叫仲圖,是東俠的兒子,東滄海老劍客的關門弟子,聽說現在已經達到五重境界,也就是說他十年之內已經連續跨過二重門檻,速度直追當今武林的五大滄海劍客、和五大昆侖俠。這個招法若用四重以上的功力催動,完全可以不費力就行,但隻用到三重以下功力,我還沒有試驗成功。你們試著演練一下”

蕩劍式的動作明顯要比追劍式的動作難度大許多,大家反複試驗,隻能是照貓畫虎的把整個動作勉強的屢清楚,而動作產生的效果根本沒法實現。練了幾遍,弟子們都放棄了,並抱怨說,沒有看到效果,不知道怎麼練那。

智藏說:“剛才大長老說,他沒有演示成功,不是因為天賦問題,而是我們都已經跨過煉氣化神的階段,再返回頭來,運用煉精化氣的力道施展,一般的動作勉強,比如剛才的追劍式,能夠演繹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慧海可以一蹴而就的原因。太難的動作,因為境界的問題,反而無法施展了。這樣吧,我用四重以上的功力演示一下此劍的效果,慧海,你給我打個下手。”“是。”慧海馬上持劍在手,采好守勢,準備停當,承接智藏一劍。

智藏接過慧沐的寶劍,提了提袈裟,運氣發力,按要訣施展一趟。智藏五六重的境界施展蕩劍式,根本不成問題,寶劍在他的內力催動下,就像長了翅膀,說進就進、說退就退,按曇鸞形容的效果絲毫不差的表演一遍。

曇鸞說:“你們方丈師叔,演示的效果和當初我看見的仲圖展示的大同小異。我們雖然受境界的製約,不能給你原樣展示,但不見得你們辦不到,仲圖能做到的,你們一定也能做到。慧海尤其是你,今晚你入定之中要好好揣摩一下。另外,我今天上午到太學,已經看見仲圖領著一些弟子出線了。也許,他的弟子已經學會了這個招法,因此你也必須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