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歲差(第二部第二卷“將星隕落”)
太史署正常編製接近百人,其中靈台司滿員的時候接近半百,僅僅觀測恒星的就有十幾人,因為恒星的觀測多在夜間,這些人屬於倒班製。今晚觀測開陽乃至北鬥和北極,連太史令和靈台承等官員都加班,所以值班的也不少,而且他們當中好多人級別不低,有博士,有郎中,長期觀星,自然辨別能力極強,所以有人發現了問題,立刻引起重視。
北鬥星在夜空十分明亮,古人按照其北鬥的形狀規律來定時農活。北鬥七星活動很規律,鬥柄旋轉一圈正好為一年四季,鬥柄往東則春天,往南則夏天,而往西是秋天,往北為冬天,為曆法奠定基礎。北鬥接近北並指向天極,在當時被認為是最特殊的星宿,而且它是被眾星宿所環繞進行旋轉的,在位置上處於中心。殷人在進行祭祀時,曾用北鬥星作為帝王的代表,有“王之佑”等說法。《史記.天官書》雲:“鬥為帝車 ,運於中央 ,臨製四鄉”,自古以來,北鬥星就被認為統領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政治信仰。
北鬥和極星是一個整體稱為“鬥極”,鬥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為天空主宰。而北極星又在北鬥的中心,《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北鬥失位昏暗,已經讓大家心驚肉跳忐忑不安,如今又聽說北極星也昏暗失位,大夥沒炸鍋就算有修養了。
很快,又有人道:“不對吧,若說紫微星略有失位倒還說得過去,可是並未昏暗才對。”
再有人道:“我覺得應該是略有昏暗,並未多大失位。”
另有人道:“幾位,你們說的好像不是同一個極星吧?按照天璿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點為極星的規則,目前距離此處有兩顆星,其一明亮但距離稍遠,其二較為昏暗但距離近。所以這兩顆星到底何為極星,是不是尚有疑問?不如先請太史大人鑒定吧?”
大夥仔細辨認一下,果然如此,北極點竟然有兩顆星,這是什麼道理?難道,此刻正應對太後和小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格局?當然也可理解為南北朝隔江而治。不過這些話都很敏感,誰要是說出來,怕要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幾位太史意意遲遲都沒敢先表態。
這時信都芳道:“我想起來了,記得東晉占星大家虞喜曾經發現歲差,並以此推衍,得出天極變化與天道無常的規律。後來另有好多人反對歲差說,而且即便支持歲差的人也各有不同的推衍結果。而且,根據道家古籍,對北極的記錄名稱卻有不同,三皇五帝時代,北極星被稱為“太乙”,夏商稱它為天樞右樞,春秋戰國稱為“帝星”,之後到現在,則叫紫微星。所以我推測這些記錄應該表明,北極星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歲差的進程,逐漸的演變,這也和《史記.天官書》的觀點天極變則天道變的一致。據此我分析,歲差累積到現在,應該又有新的北極星產生,至於為什麼會是如此昏暗的北極星,尚不清楚。”
在場的多數是天文方麵的專家,聽了信都芳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至少應該是一種思考方向,用歲差解釋天象的演變,更為合理和科學。
一直不敢插言的張子祥突然道:“各位先生,貧道在家族師門學習道法的時候,曾經學過一本古籍,是道藏《太上正一盟威法籙》之洞真太上八素真經精耀三景妙訣,其中有個北鬥九星法圖,上麵記載說,北鬥有九星,其一陽明星,天之太尉,司政主非;其二陰精星,天之上宰,主祿位;其三真人星,天之司空,主神仙;其四玄冥星,天之遊擊,主伐逆;其五丹元星,天之鬥君,主命籙籍;其六北極星,天之太常,主升進;七是天關星,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八輔星,天尊玉帝之星;九弼星,太常真星。其中第六星開陽,曾被記錄為北極星,我學習的時候不理解,家父以及各位天師祭酒也因為年代久遠不得其法。今天聽聞歲差說法,偶然感悟一二,故而脫口而出,請各位先生見諒。”
開陽星曾被記錄為北極星?!這可是頭一次聽說,大夥又議論幾句。
趙太史道:“開陽在《天官書》曰武曲將星,五行陰金,化氣為財,為財帛宮主,司掌財富、武勇,又掌管天下武運,有星書上說,魏武與周武王,便是將星下凡渡劫。”
徐之才驚道:“怪不得我嶽父大人被某些人惡意說成坐忘非圖,原來不是空穴來風,可歎他老人家為陛下忠心耿耿,竟被如此汙蔑。”魏武帝是曹魏實際的開創者,周武王更是伐紂興周代商,倆人都是改朝換代的先驅。
李業興道:“按照張校尉提到的洞真太上八素真經,上古時代的北鬥九星說法,北極星指天之太常主升進,那不正是三公的職位麼。正說明驃騎大將軍乃國之伊尹,社稷棟梁,所謂坐圖非望謠言正可不攻自破,徐禦醫安心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