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營養是人類生命的能量,是人類健康的保證。膳食結構是否合理,攝取營養是否平衡,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中,平均每人每年攝取食物量達一噸多重。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堅持工作,最不可或缺的是來自食物中的營養供應。如果飲食不合理,那麼,營養就會失衡,健康就會受到損害,這樣日久天長,就會導致百疾叢生。
營養缺失與疾病息息相關,會引起營養缺乏病,如營養性水腫或幹瘦症、夜盲症、腳氣病、壞血病、缺鐵性貧血,還會出現佝僂病、肝炎、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營養過剩也會導致各種疾病。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導致糖尿病、痛風等代謝障礙疾病。而脂肪攝入過多會對心髒等內髒器官造成沉重負擔,是肥胖症、高血脂、脂肪肝的主要病因。因此,長壽宜重營養平衡,健康勿要營養失衡。
營養過多與缺乏都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而平衡營養是人們防病益壽的法寶。平衡營養是在人體的生理需要和飲食供給之間建立起平衡關係,平衡營養就是攝取食物產生熱量與維持機體活動消耗的熱量大致相等。若要身體健康,必須平衡營養。
1.生命健康所需要的七大營養素
現代醫學認為,營養是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養料,轉變為可供給人體能量的整個過程的總稱,從營養科學來說,就是要供給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所謂營養素指的是維護機體健康以及提供生長發育和體力需要的各種飲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
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礦物質)、維生素、粗纖維和水。人體本身就是由這些營養素構成的。以正常的成人為例,蛋白質占體重的16%,脂肪占18%,糖占0.7%,無機鹽占5.2%,維生素占0.1%,水占60%.
這七類營養素在人體內各司其職,各顯神通,相互協調,相互製約,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了解各類營養素對人體的作用,使機體合理適當地吸收良好的營養素,並切實做到各類營養素的科學搭配,對於生命的健康至關重要。
人體對營養的需要,是針對營養素而不是指各種食物而言,食物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們含有各種營養素。人類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並從各種不同的食物中獲得營養,其實質是通過營養得到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既有足夠的數量,又有比例適當的全部營養素。
不同的營養素對人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論述如下。
(1)蛋白質
食物蛋白質中有20多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機體不能合成而必須由食物供給的,稱為必需氨基酸。富含必需氨基酸、品質優良的蛋白質統稱完全蛋白質,如奶、蛋、魚、肉類等屬於完全蛋白質,植物中的大豆亦含有完全蛋白質;缺乏必需氨基酸或者含量很少,不能維持機體正常健康的蛋白質稱不完全蛋白質,如穀、麥類、玉米所含的蛋白質和動物皮骨中的明膠等。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一切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生命的產生、存在和消亡,無一不與蛋白質有關。可以這樣認為,沒有蛋白質便沒有生命。蛋白質的主要生理作用表現在六個方麵:
構成和修複身體各種組織細胞的材料。
構成酶、激素和抗體,實現人體的新陳代謝。
維持正常的血漿滲透壓,使血漿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保持平衡。
供給機體能量。
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
運輸氧氣及營養物質。
(2)脂肪
脂肪分為中性脂肪和類脂兩類,由脂肪酸構成。脂肪酸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①中性脂肪
中性脂肪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如下:
供給機體熱能,1克脂肪可以產生9千卡熱能。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
在人體內脂肪起到保溫、防震作用。
構成身體組織和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形成磷脂、糖脂等。
能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狀,具有飽腹感的作用。
②類脂
類脂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的重要成分,是組成細胞膜和原生質的成分,尤其是在神經組織細胞內含量豐富,對生長發育非常必要。類脂可以在體內合成,它受膳食、活動量等影響小,故稱“基本脂”或“固定脂”.類脂占人體重量的5%,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