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眾擊寡”的戰法就是古今中外兵家所述的“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的戰術。該戰法最早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孫子兵法談及:“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我專為一,敵分為十,足以十攻其一也,則我會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其意為,既要了解敵人的況,又要隱蔽我軍形跡。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軍的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分散十處,這就能以十成的兵力的優勢進攻隻有一成兵力的敵人,形成我眾而敵寡的態勢。以眾擊寡,那麼與我交戰的敵人就很容易被擊敗了!《孫子兵法?軍形篇》中又說:“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其意為,所以勝利的軍隊就好像用鎰稱銖那樣處於絕對優勢,失敗的軍隊就好像用銖稱鎰那樣處於絕對劣勢。
古代軍事家所著《兵錄》,其中談及“兵之勝負,不在眾寡,而在分合”,而且隻有“即分為合,即合為分,乃善之善也”。這就是說,決定用兵的勝負,不在兵力的多少,關鍵在於兵力的分散與集中。隻有能迅速把分散變為集中,迅速把集中變為分散,才算是最好的。在《淮南子?兵略訓》中也有:“五指之更彈,不如揮拳之一桎。”意思是五個手指交替彈擊,不如握緊拳頭猛力一搗。其強調的也是集中兵力的問題。古代中國的兵家都認為“專一則成”,“合力則強”。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是白起率領的秦軍創造的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以眾擊寡最徹底的圍殲戰。在長平之戰前的公元前262年,秦先攻取趙國太行南陽地,使韓國與上黨完全隔絕,迫使韓國獻上黨郡向秦求和。上黨郡為保國土拒不服從,韓惠王派馮亭去接替,馮亭也不肯降秦。馮亭權衡再三,采取把十七縣獻趙,以此借助趙國的力量來抗秦保韓。趙得到韓十七縣,秦便對趙看成眼中釘,肉中刺。趙孝成王為了防範秦的進攻,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備秦軍。而秦軍則選派了聲震天下的名將白起。秦、趙兩軍在丹河兩邊相距5裏,共飲一川之水,持續3年,不分勝負。
在艱難的相持中,秦使用了離間計,使趙臨陣換將,將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經驗豐富的廉頗。然後白起又操起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采用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而後分割包圍。結果把趙軍圍困了46天,趙軍官兵饑餓乏食,戰鬥力大降,欲分四路突出重圍,未成。領軍趙括中箭而死,趙軍大敗,全軍45萬人被俘全部活埋。白起始終堅持以眾擊寡的戰略戰術,不在乎爭奪土地,而是著重殲滅趙的有生力量,此為秦統一天下作了重要軍事鋪墊。秦、趙長平大戰後,秦昭王意欲再去攻打趙國,但武安君白起卻清醒地認為:長平大戰,秦軍大勝,趙軍大敗。
秦軍勝利後,活者慰勞,死者厚葬,百姓借祭祀之名聚會,浪費了財物;而趙國戰敗後軍民悲泣哀號,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同仇敵愾,且君臣言辭謙卑,向四方派出使節,與燕、魏、齊、楚結為盟友,致力於共同防範秦國侵犯,雖然看起來趙國是戰敗國,但實際上趙國的戰鬥力相當於以前的10倍了。因此,現在這種局麵,不可攻打趙國。白起還是堅持“以眾擊寡”的謀略。可是,秦昭王聽不進白起的言語,改派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趙國。結果,損失4000兵馬,大敗而歸。秦昭王又要重派白起出兵,白起堅守自己的戰略思想不變,稱病不出。最後,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曆史舞台。白起是曆史上最善於打圍殲戰的將軍之一,整個戰國期間戰死200多萬人,而其中白起領軍殲滅占一半多。因此,司馬遷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靠“以眾擊寡”戰略,成了秦朝統一天下的第一功臣。
在1619年,明王朝曾調集24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指揮,兵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合擊,企圖一舉消滅剛建立不久的後金政權。而此時,後金政權大汗努爾哈赤指揮的八旗兵力僅6萬餘人。
在兵力眾寡懸殊的形勢下,努爾哈赤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明史紀事本末?遼左兵端》)。決心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明軍。3月1日,努爾哈赤首先將主力設伏於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利用有利的山穀地形全殲明朝西路軍。獲得初戰勝利後,士氣大振,一鼓作氣,連夜奔襲,於次日早晨在薩爾滸西北將明朝北路軍殲滅。然後又兵貴神速,迅速轉移兵力,在赫圖阿拉向明朝部隊起攻擊,接連大獲全勝。次日,努爾哈赤部隊乘勝出擊,勢如破竹,隨明軍作戰的朝鮮李氏王朝軍隊聞風喪膽,不戰而降。西南方向的明軍,得知三路大軍已全部覆滅,統帥楊鎬不戰而栗,火速撤軍,避免了被殲滅的命運。
楊鎬遼陽督師之所以兵敗如山倒,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企圖分進合擊,實則有分無合,而且孤軍冒進,兵力分散,犯了兵家大忌。努爾哈赤之所以以弱敵強,能夠取勝,關鍵在於始終堅持集中兵力,化敵眾為寡,變己寡為眾,善用虛實之法,以各個擊破明軍進攻。此戰,致明軍四路喪師,主帥楊鎬下獄論死,致後金勢力日益強大。
史稱,“自始遼事遂不可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