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你客氣了,基層黨委政府支持林區發展義不容辭嘛。”
他們都坐下。徐書記又站起,從抽屜裏拿出茶葉盒,拿出兩隻一次性杯子,放了茶葉,倒了開水,說:“喝杯茶吧。”
杜書成說了聲“謝謝”,端起杯,望著桌上報紙的標題。
“噢,這是昨天的《臨黃日報》,有市委召開整黨工作會議的消息。”然後又與林雪談起林場和她爸爸的近況。
“你爸爸很有才的。”
“有才有啥用,還不是林場工人?”
“他給鄉裏上過稿子,可惜後來就不寫了。他是林場老黃牛!”
“他讓我問您好。”
“謝謝他了,有時間叫他來,俺老哥倆好好喝二兩。”
看了一會兒報紙,杜書成突然抬起頭,插話:“徐書記,我看咱徐山鄉大有發展潛力,報上說要搶抓機遇,開放搞活,咱鄉裏很有條件呀。”
徐書記停下和林雪的談話,轉過臉來,說:“咱鄉窮得很,也太偏僻,你看這麼多年了,唉,就是發展緩慢,麵貌依舊,連房子都沒有幾座新的。不看吃的看穿的,不看穿的看住的,就這樣子咋發展?黨委一班人都為這愁。現在要政績,從去年開始實行考績,咱鄉才是中不溜兒,今年弄不好還得後退,連續兩年倒數第一,我這個書記就別想幹了。”雖然笑著,但也有一絲苦相掛在臉上,“哪有什麼條件呀?窮得連辦公樓都蓋不起!”
“徐書記你剛才說的就是條件啊,論條件,咱鄉可是得天獨厚,沒有比的。”
“什麼條件?”
“舊房子,舊建築。”
徐書記莫名其妙,不信任地笑笑。
“真的,徐書記。我剛才在鎮上走了一圈,就想,這徐山咋就有那麼多明清以前的建築呀,這在國內可是少見的。我到鄉政府這麼一看,更驚奇了,鄉政府大院可能是古代的一座城堡,什麼時候的,我也說不清,反正是很早以前的。”
“是很早以前,我是這地方人,老輩人都說不清哪朝哪代的。”
林雪睜大眼睛看著他們,她心裏也不知道這看起來破爛不堪的東西有什麼商機。
杜書成說:“徐書記,我是學曆史的,我對先秦史、遠古史很感興趣。咱們這地方古代屬於東夷,東夷當初是中國最發展的地區,經濟繁榮,文化先進,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東夷裏邊最有代表性的是徐國。徐姓就是以國為姓的。”他頓了一下,瞅瞅徐書記。
徐書記搖著頭說:“不知道,老輩人倒有徐偃王傳說,但是現在都不知道了,說不清怎麼回事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誰都知道。”
“知道。”
“那就從大禹治水說起。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革職問罪,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他治水成功了。他治水成功靠的是誰?靠的是伯益,是伯益幫大禹治的水。有一段話可作證明。大禹治水成功後,見舜,舜要表彰他。他說,是伯益幫我治水成功的。於是舜帝就賞賜伯益。伯益是東夷族的領袖。伯益還是禹指定的接班人。可是禹死後,禹的兒子啟不答應,就趁伯益為禹守陵三年的機會,把天下據為己有。啟又怕伯益奪權,就迫害他,終於在夏啟六年把伯益殺了。啟殺了伯益,各地不服,為了平息眾怨,就封了伯益的兩個兒子,其中次子若木就被封在徐地。封地的確切地點在哪裏,目前尚有爭議,但應在泰山以南到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之內。關於徐山,曆史上也有記錄,是徐國三十二代國君徐偃王在與西周和楚國爭雄中不忍鬥其民從淮河北撤的一個地方。史書記載是彭城武原縣東山,究竟在什麼地方,目前也眾說紛紜。”
林雪像聽天書一樣聽他說。他見徐書記也睜著兩隻眼看,他猜想徐書記對這段遙遠的曆史肯定也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的目的不是講曆史,而是講如何利用古代文明為當今服務,開發地方資源。稍微停了一下,他又說:
“咱們鎮上古建築那麼多,這可都是老祖宗給徐山人民留下的財富。特別鄉政府大院,它的價值可能更大啦!如果能充分利用它們,徐山鄉一定會名揚天下,一定會富裕起來。”
“怎麼利用呢?”
“發展旅遊業。旅遊產業是無煙工廠,前途無量。”
“好!”徐書記想了想,眼睛一亮,拍了一下大腿。他激動地站起來。燃著一支煙,在辦公室裏踱起步子,思索著,不住點頭,“好!”
他立即叫辦公室通知幾個人來,其中有鄉長、副鄉長、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文化站長等,到會議室開會。
一個小時後,徐書記散會回到辦公室。他興奮地對杜書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