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漫漫西行路(1 / 3)

漫漫西行路,滾滾遠洋潮。汽笛一聲長嘯,壯士赴滔滔。重駕鄭和檣櫓,再續絲綢古道,雪浪濺征袍。網落魚龍舞,錨起星辰搖。男兒血,赤子淚,灑碧濤。夜來船滿明月,鄉戀掛桅梢。夢裏乘風歸去,問訊故人安好?暮暮更朝朝。叩舷歌一曲,大海起狂飆!

――調寄《水調歌頭》

遠洋在呼喚

1985年3月10日,古老的福州馬尾港迎來了一個盛大節日,一個注定要載人史冊的莊嚴時刻:開天辟地以來,中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將從這裏起航,中國遠洋漁業史也即將由此開始書寫。

此刻,十三艘海輪高揚著五星紅旗,披紅掛綠,二百二十三名壯士齊集甲板,整裝待發。他們將由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進人大西洋,去開創一項我們的前人未曾涉足的事業。碼頭上,農牧漁業部顧問林乎加、**福建省委第一書記項南、經貿部顧問程飛、**福建省委書記程序、福建省副省長王一士、福建省政府顧問王炎、福州市市長洪長喜、原農牧漁業部水產局局長孟憲德、中紀委駐農牧漁業部紀檢組組長王炎堂,外交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交通部、財政部、經貿部、海關總署、解放軍總參謀部、新華社、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浙江省、山東省各有關單位的領導或代表,各新聞單位的記者以及福建省海洋漁業公司的全體職工,共一千餘人前來為壯士們送行。

歡送大會的主持人張延喜坐在主席台上,心潮難平。

今天是他麾下的船隊首次遠航。

張延喜現年四十八歲,江蘇揚州人。瘦高的身材,瘦削的麵孔,一副書生氣;但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閃耀著對遠洋事業的執著,透露出氣吞萬裏的儒將之風。1949年共和國成立之時,張延喜還是個十多歲的少年。故鄉長江三角洲獨特的水土塑造了他的性格,引導他走上終身事業。“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浩蕩東流的長江,揚帆遠航的船隊,寄托著他無盡的遐想。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他的腦海裏激起了洶湧的浪花。20世紀50年代,他離開家鄉前往上海,報考水產學院,在招生簡章上看到“發展我國遠洋漁業”的詞句,他的心激動得顫抖了……

海洋,多麼誘人的藍色原野!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總麵積51000萬平方公裏的星球上,海洋麵積高達36106萬平方公裏,占70.8%,隻留下29.2%的陸地。再除去高山和沙漠,人類的棲息地簡直少得可憐,適合農業生產的僅有10%。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在海洋裏,汪洋大海之中生存繁衍著十二萬種動物、兩萬種植物,是陸地生物資源的四倍。漁業資源不同於陸地生物資源,它通過繁殖、生長和死亡進行新舊更替,無須耕牧而自然收獲。如果人類具有並保持足夠的生產能力,每年至少可以從海洋裏獲得30億噸水產品,供300億人食用。現代科技證明,水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大大高於其他農副產品,以每100克所含蛋白質質量計,鯉魚為18.1克,牛肉為17.7克,雞蛋為11.8克,麵粉為9.9克,大米僅8克。地球上廣闊的水域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食源和財源,而目前世界水產品在人類食物中尚不到4%。

自從人類在地球上誕生,就與生?來地開始了漁業的曆史。從直齒的魚叉到彎齒的魚鉤,從木條攔魚柵到結繩織網,從臨淵羨魚到刳木為舟,從回旋於河流、近海到揚帆遠航,人類為了馴服大海,經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

在公元之初的幾個世紀,北歐人就已經到遠海捕魚。公元12世紀,在丹麥和挪威一帶的海域每年都有四萬艘漁船三十萬漁民使用有囊或無囊的曳網捕撈鯡魚。自從用蒸汽機作為船動力後,航海能力大大提高,為各種追捕性網具的使用創造了有利條件。不久之後以礦物作燃料的發動機又代替了蒸汽機,使漁船的生產能力再一次提高。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業的興盛和科學的進步,捕撈技術不斷發展,船型增大,作業機械化,網具規模擴大,屬具性能提高,聲光電物理場研究的應用促進了遠洋漁業的發展。美國在1919年就已經首創利用飛機偵察魚群,獲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世界漁獲量已從1900年的350萬噸增加到1800萬噸。

二戰期間,許多沿海國家的漁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世界漁業發展受到很大挫折,但是,海洋中的漁業資源卻因禍得福,得以休養生息,為後來的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戰結束後,主要沿海國家積極在本國沿海近海進行捕撈,1950年的世界漁業產量已恢複到戰前的最高水平,達2110萬噸;1960年又翻了一番,達4020萬噸。蘇聯1950年漁業產量為163萬噸,1960年猛增至305萬噸。1956年之後,蘇聯將漁業投資的80%用於造船、建港和船舶修理,到1961年已擁有3500艘大中型拖網漁船和冷藏漁船,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作業範圍擴大到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西北部。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隨著世界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漁船逐漸走向大型化、高功率,海洋捕撈技術逐漸現代化,生產範圍不斷擴大,捕撈活動迅速向外海和遠洋擴展,新漁場不斷被開發。到1969年,世界海洋漁業產量已從50年代末的3000萬噸增加到5400萬噸,十年內增長幅度將近70%。在此期間,蘇聯的漁船數量不斷增加,1971年已擁有100噸級以上的捕撈漁船3108艘,占世界100噸位以上的漁船總數的59%以上;運輸加工船455艘,總噸位達490萬噸;80%以上的漁船安裝了冷藏設備,60%的漁船有了加工設備。蘇聯的五個船隊遍布世界各大海域,遠洋漁業的產量從1966年的200萬噸迅速增加到1972年的390萬噸,占本國海洋漁業的56%以上。美國自1960年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以來,把衛星遙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率先應用於海洋漁業,並且在70年代後期在漁業生產中迅速推廣電子計算機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另一個漁業大國日本,也由於科技和工業水平的迅速提?,許多科技成果應用於海洋漁業生產,有力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現代化,到1973年,遠洋漁業產量高達400萬噸,居本國各種漁業之首。

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海洋漁業資源與捕撈之間的矛盾突出地暴露出來,世界漁業徘徊,發展緩慢,進入保護、增殖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時代。與此同時,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海洋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以及航天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技術的應用逐步擴大,又為世界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80年代以來,世界漁業結束徘徊狀態,步入穩定發展階段,漁獲量明顯上升,使許多國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遠洋漁業是沿海國家漁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體現一個國家漁業水平的重要標誌。在那“公海自由”的年代,蘇、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遠洋漁船早就橫行世界,稱霸海上,而我們偌大的中國卻根本沒有遠洋漁業,百業凋敝的舊中國沒有,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也仍然沒有。在1985年3月10日中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起航之前,我們的漁船一直在家門口打轉轉,始終未出國門一步。我們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總麵積達472.7萬平方公裏,海域不能算不開闊,但我們的人口增長太快、太多,嗜愛吃魚的中國人變著法兒地清蒸、紅燒、爆、炒、溜、煨……把家門口的魚子魚孫都吃得差不多了。亂捕濫撈、竭澤而漁加上工業汙染,使得近海的生態環境遭到慘重破壞,漁業資源日益貧乏。

張延喜1959年從上海水產學院畢業之後就來到北京,一直在國家水產部門工作,到1984年擔任“中國水產聯合總公司”總經理,領導全國十六個所屬單位、數萬名職工,從漁船、漁具到捕撈、加工、銷售,一切全管,成為全國獨一份兒的“漁業老板”。但是,他從少年時代就心馳神往的“發展我國的遠洋漁業”這個口號,在紙上空喊了二三十年,宏偉的遠景卻仍然是海市蜃樓。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使我國水產品供求矛盾激化,中央向水產部門下達的每年供應京、津、滬7.5萬噸魚貨的任務總是不能完成,連北京市場上都已經難得見到像模像樣、能夠端到節日餐桌上的魚了。作為“漁業老板”,張延喜感到恥辱!魚在哪裏?在萬裏海域,在大洋深處!為什麼我們要死守家門,不肯越雷池一步?因為我們設備、技術落後,還因為有一條閉關鎖國的繩索長期以來挽住了我們的船頭。全世界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船隊在公海上自由闖蕩,我們不去,還指責人家“掠奪發展中國家的漁業資源”,吃不著葡萄反說葡萄是酸的,聊以**。中國的水土滋養了鄭和的雄才大略,也滋養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腳,眼睜睜地看著洋人發洋財!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大潮呼嘯而起,衝開了由於關閉太久而鏽跡斑斑、“嘎吱”亂響的國門,中國人眼前豁然開朗,大吃一驚: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泱泱中華古國早已被人家遠遠地拋在後頭了!

1981年4月21日,新華社第112號《參考資料清樣》送往中南海,上麵刊發了蕭白權、王春榮采寫的一篇通訊:

[新華社馬德裏4月4日訊]住在加那利群島的華僑建議我國組織小型漁船隊,發展遠洋捕漁業。

加那利群島散布在非洲大陸北部海岸上端的大西洋海麵上,是西班牙一個海外旅遊勝地和國際自由貿易港。由於大西洋漁業資源豐富,沿岸歐美國家漁產品消費量很大,這裏的遠洋捕魚一直是個經久不衰的好生意。加那利群島還是各國遠洋漁業船隊出售漁產品和整修船隻的一個重要國際港口。不久前,我們訪問了這個群島中最重要的一個島嶼――拉斯帕爾馬斯島。當我們在島上漫步時,看到碼頭旁停泊著一排噸位不大的捕魚船,街頭上也常常遇到三五成群的亞洲人膚色的漁民。當地華僑朋友向我們介紹了日本、台灣和南朝鮮小型漁船隊控製鮪魚的捕銷,獲得大量外彙收入的情況,並對我國發展小型漁船遠洋捕魚業提出了看法和提議。

據華僑介紹,目前大型遠洋捕魚加工船已經過時了,小型漁船組成的捕魚隊卻方興未艾。這種船隊是日本人先搞起來的,到了60年代台灣人以勞動力便宜而占了優勢,最多時有一千多人在加那利附近作業。70年代,南朝鮮人擠了進來並逐步超過了日本人和台灣人,目前有300多艘南朝鮮小型漁船在大西洋活動,僅在加那利就設了30多個公司代辦處,照管漁船隊。

這種漁船主要是拖網船,一般為300噸至500噸,船上有水手30至40人,冬天在北大西洋捕魚,夏天在南大西洋捕魚。每隊的漁船協同作業、互通漁情。捕滿一船後,用無線電與附近的沿岸港口聯係,詢問是否要魚和魚價行情,然後根據距離計算耗油量,找最上算的港口賣魚。對方付外彙,可以收現款,也可以由漁行彙到船隊的公司,有代辦處的由代辦處負責。

大西洋上漁源豐富,一艘500噸的漁船在最好的情況下每天2噸至3噸左右;歐美各國消費量最大的鮪魚,最少也可每天捕上一噸。每噸售價2500美元左右,漁船在大西洋作業時間30天至40天為一航次,打滿後可賣近20萬美元,扣除油費、工資等費用外,至少可賺5萬至6萬美元。

華僑說:日本、台灣和南朝鮮很重視大西洋捕魚,台灣還專門有一種技術雜誌,叫《鮪魚》。華僑們認為,中國應該發展遠洋捕魚業,即使目前能力不足,也應朝這個方向做準備。中國槁這種小型漁船隊有三個有利條件:

(一)我們的勞動力便宜、可靠。據一位在台灣漁船上幹過的青年介紹,台灣采取分紅製,一般是近海捕魚收入的42%、遠洋捕魚收入的28%分給船員。南朝鮮船員拿固定工資,每月500美元。如果我們組建這種船隊,船員的工資自然可以再低些。再者,我們的船員有責任心、紀律性。台灣與南朝鮮的船員在海上打架鬧不團結,船長貪汙,各船之間互相拆台、搶生意。此外,船員還偷船上的東西賣,造成損失。估計我們的船員中不會發生此類問題,同樣的作業時間,收獲更大。

(二)我們建交的國家多。南朝鮮由於同許多工作國家沒有外交關係,有許多不便之處,連掛國旗都成問題。台灣作為我國的一個地區,在這裏掛旗遇到的問題自然更大。我們建交國家多的有利條件不僅使漁船進出港口方便些,而且還可同一些沿岸國家簽訂協議,我們的船可以在靠近內海附近追蹤魚群。

(三)我們自己有油。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慣例,像這樣的漁船可以在沿岸國家港口加油,然後由本國自己的港口給對方的船隻加同等數量的油。這樣不僅不受國際油價的影響,也可以節約外彙。我們自己有油,是個有利條件。台灣和南朝鮮沒有油,要用外彙現金購油,這就提高了成本。

華僑朋友還談到了發展這種漁船隊的好處:首先是成本低,賺錢多。所用的船開始可向國際市場購買,日本和意大利都有舊船出售,每艘售價25萬美元左右。這些舊船一般都能用十五年左右,保養得好,能用二十年。買船錢,幾個捕魚航次就賺回來了,最多兩年就可以撈回來。如果我們中國有100艘這種漁船,每年就是一筆可觀的外彙收入。另外,還可以培訓我們的海軍。日本、南朝鮮都在這些船員中安排現、退役年輕海軍人員,使他們熟悉海域水情,收集材料、積累經驗,為海軍駛向大洋在技術和人力上做準備。我們在加那利的幾天中,就看到三五成群的南朝鮮水手,背上印有“海軍”的漢字,一問,是漁船上的人。另外,華僑還認為發展這種遠洋捕魚有利於減輕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