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舊軍隊幕僚的底色 (1)(1 / 2)

石敬亭兼任西北陸軍幹部學校校長期間,致力於軍事教育,每天都親自到操場和講堂檢查,夜晚還要到各隊點名,並和學生談話。早操時集合學生,親自點評訓練情況,甚至親作示範。此公經驗豐富,講解生動,所以深受學生歡迎。他有些言論,寓意深刻。如他講到忍耐的重要性,說:“軍人須有忍人之所不能忍,耐人之所不能耐的精神。在大風大雨大雪中能站穩的人,才是真能救國的人。在被人打掉了牙時,要連血吞下去。”他舉例說,當初他辭掉在綏遠的上校職務,來第十六混成旅投效,馮玉祥隻給他一個額外差遣的名義,每月發給生活費十五元,如果他不能忍耐,哪裏會有今天。又一次他講到“好整以暇”,他發揮說,作為一個軍官,應在“好整以暇”上下工夫,所謂好整以暇,就是人亂我整,才能人忙我暇。平時用功,到有事時就顯得很閑暇,可以不慌不忙。

北伐戰爭之後,馮玉祥到南京任職,離豫前,把石敬亭調回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讓他以總參謀長身份主持第二集團軍的日常工作,以秦德純副之。過了不久,南京政府召開編遣會議,將第二集團軍列為第二編遣區,石敬亭主持編遣工作。該集團軍當時有四十萬人左右,需要遣散一半以上,相當棘手。尤其是高階將領,留誰去誰,煞費斟酌。進行編遣時,韓複榘部改編為第二十師,馮便想以這一師為突破口,遂把韓升為河南省政府主席,第二十師師長一職由保定軍校出身的李興中接任。這一措施,不僅韓複榘個人不滿,認為是削去他的兵權;其他行伍出身的將領,也都對石敬亭表示不滿,認為是他在馮玉祥麵前獻計進言,企圖奪取軍隊的控製權。因此,後來韓複榘、石友三等叛馮投蔣時,都把反對石敬亭作為一個借口。平心而論,石敬亭的主張,不失為改造馮玉祥部隊的一種方法,可惜為時太晚了。韓、石叛變之後,馮玉祥軍中有些人也認為石敬亭對馮部的團結起了破壞作用,石敬亭有口難辯,以後他辭去了總參謀長職務,不再多提意見了。

1930年,閻、馮聯合反蔣,發生了中原大戰,石敬亭曾任隴海鐵路督辦。結果蔣介石勝利,閻、馮失敗。晉軍失敗後,大部分撤回山西,仍然保有一定的實力,而且內部相當團結,為閻錫山再起奠定了基礎。而馮玉祥所部失敗後,繳械的繳械,投降的投降,竟然土崩瓦解,一敗塗地,其失敗之慘,大大出人意料。最主要的原因,筆者以為還是高級將領的素質問題。晉軍的高級將領多是軍事學校畢業的,而馮部的高級將領多是行伍出身,由於知識高低、素質優劣的差別,其結果竟大大不同,這對馮玉祥的教訓實在太大了。1928年何基灃在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有一次閑談,何基灃很有感慨地說:“馮先生淨用兔子來駕轅,早晚非倒黴不可。”北方農民有句諺語說:“兔子若能駕轅,誰還花幾百塊錢買騾子!”何基灃這個預言,竟不幸而中了。

1945年上半年,胡宗南向蔣介石推薦石敬亭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這是因為石在馮玉祥舊部中有一定的威望,胡宗南想通過他把這些部隊吸引到自己麾下,以壯大實力。實際上石敬亭僅居於一種名義上的高參了。

內戰末期,石敬亭退居台灣,掛一些空頭職銜,無聊時就和原來馮部的老朋友孫連仲、馮治安、劉汝明等走動往還一下。1969年病逝時,他已是84歲高齡。

據《石敬亭將軍口述年譜》,他將馮玉祥部基本派係概括為:

第十六混成旅為馮玉祥肇興之基礎;該旅此期人事關係後之馮記西北軍影響甚大,欲論馮玉祥部則不可不知此期馮部之人事淵源。